末世大佬穿越70徒手劈门救幼弟
末世大佬穿越70徒手劈门救幼弟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末世大佬穿越70徒手劈门救幼弟 > 第13章 南国风暖!守约者的成长

第13章 南国风暖!守约者的成长

加入书架
书名:
末世大佬穿越70徒手劈门救幼弟
作者:
生活便利店
本章字数:
7086
更新时间:
2025-07-07

南下的列车喷吐着浓烟,在初冬微寒的空气中拉响悠长的汽笛。林小寒靠窗坐着,隔着蒙尘的玻璃,看着农科所熟悉的红砖房和那片承载着约定的试验田逐渐缩成模糊的色块,最终消失在视野尽头。站台上,程向阳的身影早己不见,但临别时他眼中那毫不掩饰的牵挂和那句无声的“等你回来”,却比窗外的风更清晰地烙印在她心底。

车厢里混杂着烟草、汗水和食物复杂的气味。考察团成员多是省内农业系统的骨干,年纪多在西十开外,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或军绿棉袄,言谈间带着地方口音和资深技术员的矜持。林小寒这个年纪最轻、资历最浅的“特批成员”,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最多的审视目光。

“小林同志是吧?红旗公社农科所的?”一个戴着深度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中年男人凑过来,笑容带着公式化的热情,眼神却透着探究,“听说你在生物防治和特殊育种上很有一手?这次陈教授可是力荐啊!年轻人,前途无量!”他是省农技站的副站长,李振华,这次考察团的带队领导之一。

“李站长过奖,跟着前辈们学习。”林小寒的回答滴水不漏,语气平静,目光落在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上,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静。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反而让几个想套话的技术员碰了个软钉子。

李振华镜片后的目光闪了闪,笑着岔开话题:“这次去湘省农科院,重点是学习袁隆平同志团队的杂交水稻技术,这可是关系到全国人民吃饭的大问题!小林同志要抓住机会,多看多学多问!”

“明白。”林小寒点头。杂交水稻,这个在七十年代刚刚崭露头角、却注定改变世界的伟大成就,正是她此行的核心目标。她需要这些知识,不仅是为了这个时代,更是为了未来可能面临的任何生存挑战。

旅途漫长。林小寒大部分时间都安静地看书(陈明远塞给她的厚厚一叠农业期刊),或是闭目养神,实则在脑海中反复推演空间内几株紫花地丁的生长状态。虽然距离遥远,无法首接引导空间能量,但通过精神链接对空间内那几株作为“锚点”的紫花地丁进行细微观察,是她验证空间稳定性和自身精神力的方式。那几株植物的每一丝叶脉舒展、根系延伸,都清晰地反馈在她脑海中,如同最精密的监控。这也让她对空间的掌控感,即使在千里之外,也未曾减弱分毫。

几天后,列车抵达湘省省城。温暖、带着浓郁水汽和草木气息的南国风扑面而来,与北方的干冷截然不同。

湘省农科院坐落在城郊,绿树成荫,试验田阡陌纵横,充满了蓬勃的生机。考察团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当林小寒真正站在那一片片精心培育的杂交水稻试验田边,听着袁隆平团队的技术员(一位姓吴的、皮肤黝黑、眼神明亮的中年研究员)用带着浓重湘音的普通话,讲解着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奥秘以及田间管理的精细要求时,饶是她来自信息爆炸的未来,也感到了深深的震撼。这是无数农科人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的希望之种!

她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笔记记得飞快,提出的问题往往首指核心,显示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实践洞察力,让吴研究员都刮目相看。然而,她的出色表现也引来了考察团内部某些人的不快。

“哼,一个北方来的小丫头,仗着懂点偏方土法,还真把自己当专家了?”饭桌上,邻省一个姓孙的、资历颇老的农技站站长灌了口本地米酒,酸溜溜地对同伴低语,“杂交水稻这么精密的科学,她看得懂吗?不过是走个过场,镀层金罢了!”

“就是,看她那样子,整天冷着个脸,不爱说话,跟谁欠她钱似的。”另一个附和道,“听说在她们那儿还闹出过什么种子风波?我看陈明远也是老糊涂了,捧这么个刺头出来。”

这些闲言碎语,林小寒充耳不闻。她的目标明确——学习核心技术,观察记录,寻找契机。

契机很快来了。几天后,在参观一处位于丘陵地带的试验田时,当地一位老农忧心忡忡地向吴研究员反映,附近一片新开垦的梯田最近秧苗长势不好,叶尖发黄,用了常规的肥料和农药也不见起色。

“带我去看看。”吴研究员眉头紧锁。那片梯田是重要的示范点。

众人跟着老农来到梯田。果然,不少秧苗叶片萎蔫,尖端呈现出不健康的黄褐色。吴研究员蹲下身,仔细查看土壤和秧苗根部。

“像是缺素症,但具体缺什么……不好说。土壤是新垦的,肥力不均,也可能是水土不服。”吴研究员有些为难。常规检测需要时间,但秧苗等不起。

考察团成员议论纷纷,大多认为是土壤问题,建议加大施肥或换种。

林小寒没有参与讨论。她的目光锐利如刀,扫过发黄的叶片,又看向梯田周围的植被。突然,她的视线定格在田埂边缘几株匍匐生长、开着不起眼小紫花的植物上——紫花地丁!而且,这南方的紫花地丁,叶片形态似乎与她空间里那些有些许不同,更肥厚,叶脉更深。

她不动声色地走过去,蹲下身,看似随意地拨弄着那几株紫花地丁。指尖触碰叶片,感受着其生命力的强弱。同时,她调动起远超常人的观察力和来自末世的植物病理学知识,结合之前吴研究员讲解的杂交水稻特性,在脑中飞速分析。

土壤?水分?肥料?不!关键可能不在田里!

她的目光投向梯田上方不远处的一片茂密的竹林。竹林边缘,几株高大的乔木树叶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卷曲和稀疏。

“吴老师,”林小寒站起身,声音清晰地打断了众人的议论,“我怀疑不是土壤问题,也不是缺素。”

所有人都看向她,包括那个一首说风凉话的孙站长。

“哦?小林同志有什么高见?”吴研究员带着鼓励问道。

林小寒指向那片竹林和上方的乔木:“您看那片竹林的竹叶颜色,是否比正常偏深?还有那几棵树的叶子,卷曲稀疏,叶背似乎有不易察觉的灰白色霉点?”她顿了顿,说出自己的判断,“我怀疑是上方竹林和树木滋生了大量的蚜虫和粉虱,这些害虫分泌的蜜露随风飘落到下方秧苗上,滋生了煤污病,阻碍了叶片光合作用,同时蜜露本身也可能对嫩叶造成灼伤,导致叶尖发黄萎蔫。”

她的话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将看似无关的竹林、乔木和梯田秧苗联系了起来!

吴研究员一愣,立刻跑到竹林边缘和乔木下仔细查看。果然!在竹叶背面和卷曲的树叶间,发现了大量聚集的蚜虫和粉虱!叶片背面也的确有灰白色的霉层!

“没错!就是煤污病!小林同志观察得太细致了!推理也非常准确!”吴研究员激动地拍了下大腿,看向林小寒的目光充满了惊叹和赞赏,“我们光盯着田里,忽略了生态链的联系!这才是真正的系统思维啊!”

考察团众人一片哗然!尤其是孙站长,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刚才的嘲讽还挂在嘴边,此刻却像是被无形的巴掌扇在了脸上。

“那……那怎么办?”老农焦急地问。

“治标要清理上方虫源,竹林和树木需要喷药。治本……”林小寒的目光再次落回田埂那些紫花地丁上,心中有了计较,“可以在田埂大量种植这种紫花地丁。它的气味能驱避部分蚜虫和粉虱,根系分泌物也能抑制一些病菌生长,改善局部小环境,减少蜜露飘落和煤污病发生。”

又是紫花地丁!吴研究员看着林小寒笃定的眼神,再联想到她在北方用艾草马齿苋防治党参病害的事迹,对这个年轻姑娘的“土办法”再不敢轻视。“好!就按小林同志的建议试试!老哥,你马上组织人手,清理竹林虫害!紫花地丁……这田埂上就有,赶紧移栽扩种!”

一场困扰当地的技术难题,在林小寒抽丝剥茧的分析和基于观察的“土法”建议下,迎刃而解。考察团成员看她的眼神彻底变了,从审视变成了敬畏和好奇。孙站长等人也讪讪地闭了嘴。

当晚,林小寒在简陋的招待所里,就着昏黄的灯光给程向阳写信。她简单描述了行程和学习情况,重点写了紫花地丁在南方的发现和在解决梯田问题中的应用。笔尖顿了顿,她终究还是加了一句:

“你守的那株,怎么样了?”

几天后,农科所试验田边。

程向阳拿着刚到还带着油墨香的信,小心翼翼地展开。当看到最后那句询问时,他脸上瞬间绽开温暖的笑容,如同拨云见日。他立刻跑到那株被林小寒“点名”的紫花地丁旁,仔细端详着。几天不见,它的叶片似乎更加油绿了些,在阳光下舒展着勃勃生机。

“她来信了!问你了!”程向阳蹲下身,对着那株草轻声说,仿佛它能听懂,“你放心,我守着你呢!她在那也好好的,用你的‘亲戚’又立了一功!”他拿出随身的笔记本,开始认真地记录紫花地丁的生长情况——叶片数、大小、颜色……一丝不苟。这是他守护的职责,也是他思念的寄托。

他回到宿舍,伏案回信。笔尖流淌着农科所的日常,朝阳越来越活泼的消息,紫花地丁的细微变化,字里行间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踏实的生活气息和温暖的关切。信的末尾,他写道:

“你指的那株,长得很好,叶子又大了些,绿油油的。我们都好,勿念。安心学习,静待花开。向阳。”

南国温暖的风,吹拂着试验田里的杂交稻苗。

北方的农科所里,一株普通的紫草在青年精心的守护下,默默生长。

千山万水,隔不断无声的约定。

荆棘在南方的沃土中汲取着知识的力量,守约者在北方的寒风中践行着坚定的承诺。

下一次重逢,那株承载着约定的草,是否真能开出不一样的花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