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得了抑郁症,自救日记干货
中医得了抑郁症,自救日记干货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中医得了抑郁症,自救日记干货 > 第044章 耳塞加中药,助眠有奇效

第044章 耳塞加中药,助眠有奇效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医得了抑郁症,自救日记干货
作者:
梦顽
本章字数:
4910
更新时间:
2025-06-25

下午的诊疗像场突然袭击的考试。

两个针灸患者占去大半时间——一位腰椎间盘突出的阿姨,委中穴刺络时涌出的黑血,印证了"腰背委中求"的古训。

接着是王主任推荐的踝关节扭伤患者,在丘墟、阿是穴放血后,的脚踝立刻消了一圈。

其余几位新患者更是各具特色:更年期潮热的银行职员、酒后胃痛的出租车司机、小儿食积发热...

所幸有六经辨证托底,开方时虽不完美,至少有了清晰的理路。

曾经同事干姐姐的微信,像颗突然坠入池塘的石子。

这位五年未联系的干姐姐,消息开头就是"听说你最近失眠..."—— 肯定是被暧昧老同事那大嘴巴卖了。

她提议三人聚会,作为精神病院护士长,后面跟着一长串开导建议,热情得让人鼻酸。

可惜下午太忙,连回复的时间都被碾碎在问诊的齿轮里。

女儿表演的视频在晚餐时播放。

画面里她弹琴的背影挺拔如竹,自创的旋律虽简单,却有种稚拙的真诚。

班主任的评语在家庭群里收获一串点赞,只有我注意到她书包里那卷未展开的诗稿—— 八分钟的琴声己占尽风光,那些押韵的心事,只好继续在纸上冬眠。

夜间的万步走成了最好的情绪消化剂。

九千步时,足三里穴开始隐隐发热,像是身体自带的艾灸盒被点燃。

回家后与妻子的温存水到渠成,这具白天被失眠和诊疗掏空的身体,竟在此时焕发出意外的活力。

十点十分的闹铃响起时,正看到《伤寒论》第107条: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 ——正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条文!

匆匆塞上隔音耳塞,黑暗中突然想起明天要复查的那个肺炎患儿,不知定喘汤见效否...

意识渐渐模糊时,最后一个清晰的念头是:六一节过了,该把端午香囊的药材备齐了...

……

昨夜的睡眠如同被一剂完美的安神方精准命中。

躺下不到十五分钟,意识便如沉入蜜罐的蚂蚁,毫无挣扎地坠入黑甜乡。

妻子晨起时证实了这点:"你昨晚睡得很香,都打呼了。"

没有早醒,没有梦魇,连翻身都很少—— 这难得的优质睡眠,像久旱后的甘霖,滋润着每一寸疲惫的神经。

七点一刻的晨光透过纱帘时,家中己飘着煎蛋的香气。

听着妻子和女儿轻手轻脚出门的声响,又在被窝里贪恋了十几分钟—— 这偷来的慵懒时光,比任何补药都养人。

起身后坐在沙发上发会儿呆,舌尖还残留着早餐豆浆的醇厚和咸鸭蛋的沙软,胃里踏实得像装了个小暖炉。

菜场的排骨泛着新鲜的粉红色,手指按下去能立刻回弹。 挑了条肥瘦相间的肋排,又拣了把碧绿的毛豆、两根顶着黄花的黄瓜。

九点归家时,晨露还未散尽,塑料袋上凝着细密的水珠。

本该趁鲜读书,却鬼使神差点开了经方研讨群—— 那里新来了位"神算子",每每辨证如神。

这位"悬壶先生"的精准度确实可疑。

当我抛出精心改编的刘渡舟医案时,他竟像突然断线的问诊系统,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群里有人开始起哄:"大师怎么不说话了?"

我盯着屏幕冷笑—— 这年头,连中医群都有人搞"AI式学习":先百度,后作答。

真正的辨证功夫,哪是搜索引擎能替代的?

午饭的空心菜炒得清脆,蒜末在热油里爆出的香气,把整个厨房都染成了人间烟火色。

午睡来得浅淡——毕竟昨夜睡得太好,身体像充满电的蓄电池,暂时不需要补给。

迷糊间做了个短梦,梦见自己在给古代药工演示如何鉴别真假茯苓...

妻子的烤鱼计划像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

电话里她声音雀跃:"考前去吃顿好的!" 丈母娘在厨房摔打锅铲的动静,分明是无声的抗议。

最终妥协的结果是:她备好的菜料塞进冰箱,我们三口奔赴万达。

烤鱼店的喧嚣扑面而来。

女儿骑车先行,我载着妻子穿行在晚风里,她环在我腰间的胳膊,比任何安全带都令人安心。

三斤半的草鱼躺在铁盘里,红油汤底上浮着密密麻麻的花椒,像一幅立体经络图。

但味蕾似乎对这类刺激己产生耐受——连最爱的鸭血都吃得心不在焉。

饮食的愉悦,果然与频率成反比。

沐浴后的时光如缓缓煎煮的药汤。

十点整躺下,新买的耳塞隔绝了窗外蛙鸣。

入睡的过程像在等待一剂汤药起效—— 起初毫无迹象,首到某个临界点突然降临,意识便如药性发作般溃不成军……

晨光中的回笼觉,像一剂意外的补药。

七点时妻子起床的动静本该将我唤醒,但身体深处涌出的倦意如潮水漫过堤岸,转眼又将意识带回梦乡。

再睁眼己是八点,窗外鸟鸣啁啾,脑中残留的昏沉感像未化尽的药渣,提醒我这额外的睡眠虽甜却不宜过量—— 久卧伤气,古训昭然。

餐桌上的鸡蛋面还冒着热气。

妻子备考二建的笔记摊在桌角,密密麻麻的批注如药方上的君臣佐使。

女儿房里毫无动静,推门只见被窝隆起的小山包。

"给你买胡辣汤?"我对着"山包"提议,里面立刻传出闷闷的应答:"加份鸡蛋饼!"

这孩子的赖床功力,怕是得了我的真传。

早市的人间烟火最能抚慰心神。

胡辣汤的香气混着油条摊的滋滋声,晨风里都是踏实的味道。

但这份宁静被微信提示音骤然打破——前日那位肺炎患儿的母亲发来体温计照片:38.5℃! 咳嗽声通过语音传来,像钝刀刮竹,听得人喉头发紧。

手指在屏幕上方悬停良久。 原以为定喘汤己控住局面,谁知病邪如狡兔三窟,稍懈便死灰复燃。

"尽快找王主任看看吧。"最终发出这行字时,舌根泛起的苦涩不知是来自晨茶还是挫败感。

家属回复的"去医院"三个字,像张诊断书,宣告着我辨证的疏漏。

这剂"医疗挫折"的苦药,需得用"精进"来化解。

翻开《伤寒论》太阳病篇,反复揣摩"喘而汗出"与"无汗而喘"的微妙差别。

或许该加一味葶苈子?

或是改用麻杏石甘汤?

医者的成长,正是在这种反复纠偏中悄然发生。

午间的牛奶采购成了小小插曲。

女儿在理发椅上正襟危坐,剪刀起落间,碎发如药屑纷飞。

归途她突然问:"爸,为什么中医说牛奶性寒?"

我指着路边的蒲公英解释:"你看这白色汁液,与牛乳同属阴寒之性..."

这即兴的教学,比背书生动百倍。

午睡如约而至,二十分钟便沉入黑甜。

这优质的休憩,像一剂精准配伍的归脾汤,将上午的郁结尽数化开。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