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得了抑郁症,自救日记干货
现代言情
首页 > 现代言情 > 中医得了抑郁症,自救日记干货
作者:
梦顽
主角:
玉玉 娇娇
作者:
梦顽
主角:
玉玉 娇娇
更新至:
第085章 梅雨季雨后放晴
0次阅读 0累计人气值 46.3万字
谨以此书,献给曾经或正在心灵沼泽中跋涉的宝子们! 抑郁症或焦虑症?并没有那么可怕! 真正可怕的,是我们被恐惧吞噬的想象。 一个本该悬壶济世的中医,却成了困在自身泥潭里的抑郁症病人。 当号脉的手指开始为自己颤抖,当熟稔的汤方解不了心锁, 我才痛悟:抑郁症的战场,远在药物力所不及的幽深之地。 这本书,是我在至暗深渊里写下的自救日记。 没有奇迹,只有最笨拙的挣扎,最真实的崩溃,与一寸寸向上的攀爬。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但——如何开始“做”? 当起床都像搬山,当念头沉如铅块,“越躺越废”的死循环怎么破? 历经无数次跌倒,我终于抓住了那些看似微小、却撬动改变的“破局密钥”—— 一份融合中医精髓与亲证有效的【自救行动清单】 这不是英雄史诗,只是一个迷路的医者,用最笨的方法,为自己凿出一条生路的【全记录】。 抑郁症并非终点,而是重新认识这副身心、锻造生命韧性的残酷起点。 如果你也感到: 疲惫像湿透的棉被,沉重得喘不过气? 无望如弥漫的浓雾,看不见前路微光? 被困在无形的牢笼,挣扎却徒劳无功? 那么,这本书—— 或许能为你拨开一丝迷雾,点起一盏暖灯,递来一根爬出泥沼的绳索。 欢迎踏上这场由内而外的疗愈之旅,答案就在字里行间。
0次阅读 0累计人气值 46.3万字
简介
职场婚恋 现代言情 医术 医生
谨以此书,献给曾经或正在心灵沼泽中跋涉的宝子们! 抑郁症或焦虑症?并没有那么可怕! 真正可怕的,是我们被恐惧吞噬的想象。 一个本该悬壶济世的中医,却成了困在自身泥潭里的抑郁症病人。 当号脉的手指开始为自己颤抖,当熟稔的汤方解不了心锁, 我才痛悟:抑郁症的战场,远在药物力所不及的幽深之地。 这本书,是我在至暗深渊里写下的自救日记。 没有奇迹,只有最笨拙的挣扎,最真实的崩溃,与一寸寸向上的攀爬。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但——如何开始“做”? 当起床都像搬山,当念头沉如铅块,“越躺越废”的死循环怎么破? 历经无数次跌倒,我终于抓住了那些看似微小、却撬动改变的“破局密钥”—— 一份融合中医精髓与亲证有效的【自救行动清单】 这不是英雄史诗,只是一个迷路的医者,用最笨的方法,为自己凿出一条生路的【全记录】。 抑郁症并非终点,而是重新认识这副身心、锻造生命韧性的残酷起点。 如果你也感到: 疲惫像湿透的棉被,沉重得喘不过气? 无望如弥漫的浓雾,看不见前路微光? 被困在无形的牢笼,挣扎却徒劳无功? 那么,这本书—— 或许能为你拨开一丝迷雾,点起一盏暖灯,递来一根爬出泥沼的绳索。 欢迎踏上这场由内而外的疗愈之旅,答案就在字里行间。 ...

第001章 玉玉破冰处方

2024年11月7日。

立冬。

诊室的窗户蒙着一层薄薄的寒气,有那么一瞬间,外面的世界像是被按下了静音键。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这既是自然之理,也是养生之道。

然而此刻,坐在我对面本该如花般璀璨的生命,却仿佛提前进入了最凛冽的寒冬一般,生机几乎完全被冻结。

挂号系统显示,患者是十八岁的陈娇玉。

不过,刚刚推门进来的却是一对母女。

母亲,西十出头,微胖,眉头紧锁,满脸的焦虑几乎要从毛孔里渗出来。

她身后跟着的女孩,瘦得像一张随时会被风吹走的纸片。

眼神涣散地垂落在地面,身体微微蜷缩,带着一种深入骨髓的怯懦与抗拒。

女孩的眼神躲闪,甚至不敢看我。

情志病!

这三个字瞬间从我的脑海里蹦出来,敲击着我的神经。

在中医看来,这一般是气机郁滞,心神失养所致。

而在西医的语境里,它叫“抑郁症”!

一种我自己曾深陷其中、与之搏斗,并最终成功挣脱的泥沼。

“医生,你好!”陈母的声音带着急促的喘息,没等女儿坐稳,就急不可耐地倾倒苦水,

“快给我姑娘瞧瞧吧!她晚上老是睡不着觉,都休学快一个月了!高三啊!

眼看明年就高考了,天天在家里窝着,这算怎么个事儿!麻烦医生给开点安神助睡眠的中药吧!”

陈母的话语像连珠炮,每一颗都砸在女孩本就脆弱不堪的心房上。

能让一个高三学生休学的失眠,很显然,绝非普通的失眠。

我的推测被证实了。

我边听着陈母的牢骚,目光却密切留意着女孩的反应。

当她听到“高三”、“高考”时,瘦削的肩膀不易察觉地抖了几下。

“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睡不着的?”我问陈母。

“就……高三开学没多久吧。”陈母皱着眉头,回忆道。

“成绩怎么样?”我试图寻找线索。

“还行!”陈母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炫耀,“她可是一中的学生!”

她转向女儿,语气突然又变得恨铁不成钢,“你说你,辛苦这么多年。

眼看就要熬出头了,突然就不念了!这年头不上学你能干什么?啊?!”

最后一句,己是尖锐的诘问,像一把钝刀子捅了过去。

女孩的头猛地垂得更低,喉咙里溢出压抑不住的、破碎的啜泣声。

“这位妈妈!”我的声音陡然严肃起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孩子之所以变成这样,根源大都在父母身上!”

我必须打断这场无心的凌迟。

“我们的责任?”陈母愕然,脸上写满了不解和不以为然。

“没错!”我斩钉截铁道,“具体的原因,我们稍后单独谈。现在,请您先到外面等候,我需要单独给孩子看诊。”

我的语气不容商量。

陈母有些迟疑地看向女儿:“玉玉,你……自己能行吗?”

女孩几乎是毫不犹豫的,微弱但清晰地“嗯”了一声,仿佛抓住了一根逃离的浮木。

门关上了,诊室里只剩下我和这个被“寒冬”笼罩的女孩。

方才那句“根源在父母”,无形中在她和我之间架起了一座微弱的信任桥梁。

但这显然还不够。

我放缓语调,开始问诊。

没有急于触碰她内心的痛苦堡垒,只问一些最基本的情况。

「吃得下吗?大小便如何?怕冷吗?容易出汗吗?喉咙有没有不舒服?」诸如此类。

目光掠过她苍白的脸,无神的眼,以及那略显干枯的头发。

我心下不禁微微一颤。

略一迟疑,让她伸出舌头——色淡,舌边却泛着暗红,边缘印着清晰的齿痕。

最后,三指搭上她的腕部寸口脉。

指下的脉象,弱而沉,像沉入深潭的石子,几乎难以触及。

这感觉……太熟悉了。

一股寒意,夹杂着深切的怜悯和一种奇异的共鸣,瞬间攥住了我的心。

这脉象,这死寂的眼神,这被压垮的姿态……仿佛一面镜子,照见了一年多以前深陷泥沼的自己。

望闻问切西诊的结果,很快在我的脑中汇聚:

情绪低落,暗自垂泪。

兴趣全无,尤其厌学。

入睡极难,有时凌晨方能入睡,白天困倦不愿起床。

明显怕冷,不易出汗。

食欲差,饮水少。

舌质淡,舌边红,齿痕重。

脉沉弱。

一派阳气不振、寒郁气滞、痰扰心神之象。

思忖片刻,一张处方在我的脑中成型:

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合温胆汤(化痰理气安神)。

开完药方,我抬起头,看着依旧低垂着头的女孩。

她的沉默像一道厚厚的墙。

我知道,仅凭这第一次见面,仅凭这一张药方,远不足以驱散她心中的寒冰。

陈母后来告诉我,她们尝试过抗抑郁药、心理咨询、甚至可怕的颅脑刺激疗法,但效果寥寥,无一例外。

最后,在朋友的推荐下,这才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寻求中医帮助。

女孩眼中那深藏的怀疑,我看得见。

即便介绍她来的阿姨曾在这里走向康复。

我并没有急于解释药方的原理,也没有空泛地出言安慰。

只是用尽可能平稳但蕴含力量的声音说:“这个方子,先吃一周。睡眠,会改善的。”

我刻意强调了“睡眠”这个她母亲最焦虑,同时也是她当下最痛苦的症状,给她一个具体且可期的目标。

看诊结束,女孩出门,换母亲进来单独沟通。

陈母还未坐定,便急切地询问情况。

我简要分析病情后,说明了药方思路,即温阳散寒,安神定志。

紧接着,语重心长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接下来,请您务必按我的节奏来。

治疗的核心,不是立刻把孩子推回学校,而是先让她有力气站起来,让她‘想’站起来。”

母亲脸上写满困惑和不甘:“那……光吃药就行?不用上学,就天天在家待着?”

“吃中药只是第一步,可以帮助调整身体的阴阳失衡。”

我稍顿了顿,抛出了关键的非药物方案,

“从下周复诊开始,我希望孩子能坚持做两件事:第一,每天尽可能快地走一万步,不需要跑,晒晒太阳,出点微汗。

第二,每天坚持写日记,写什么都行,无论长短,哪怕几句话也行。”

“走路?写日记?这……这就能治好她的病?”母亲的声音充满不屑。

我看着她的眼睛,也仿佛透过她,看到了曾经无数质疑的目光。

陡然之间,一股强烈的冲动涌上喉头。

我很想告诉她,因为我也曾在那片黑暗沼泽里痛苦挣扎过。

我知道,身体动起来,思绪有个出口,对打破那无形的枷锁有多重要!

我也知道,抑郁的躯体有多沉重!

我更加知道,哪怕一小步的坚持,也能带来一缕希望之光!

但话到嘴边,我强忍住了。

因为现在还不是时候。

信任,需要疗效来奠基。

我深吸一口气,只给出了一个权威但模糊的答案:

“因为,这是我治疗过十几位抑郁症患者后,总结出的最有效‘药引’。相信我,也请给孩子一点时间。”

最新章节
作品目录
错乱章节催更
没有了
1-100章
继续阅读
最新更新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