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烟云录
大汉帝国烟云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汉帝国烟云录 > 第八章 :边疆收缩:战略保守化

第八章 :边疆收缩:战略保守化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汉帝国烟云录
作者:
骨潇
本章字数:
3582
更新时间:
2025-06-17

如果说汉宣帝时期的西汉边疆是一把寒光凛凛的出鞘利剑,那么到了元帝手中,这把剑却被生生折断,回炉熔成了一口锈迹斑斑的铜鼎。曾经主动出击、威服西夷的大汉王朝,在元帝一朝开启了"战略收缩模式"。西域都护府从开拓疆土的先锋营,变成了守着残垣断壁的看门人;对匈奴的政策也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变成了"能躲就躲,能忍则忍"。这场悄无声息的边疆变局,彻底改变了西汉的地缘政治格局。

一、西域都护府的职能弱化

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立的西域都护府,曾是大汉王朝在西域的"定海神针"。那时的都护府,治下三十六国俯首称臣,丝绸之路商队往来如织,汉军的军旗在西域三十六国的城头猎猎作响。然而到了元帝时期,这一切都成了昨日黄花。

首先是财政吃紧带来的连锁反应。前文提到元帝朝财政入不敷出,连官员俸禄都发不出来,更别提维持西域庞大的军事开支了。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都护府每年的军费开支高达3000万钱,相当于全国赋税收入的6%。为了省钱,元帝下令裁减西域驻军,将屯田士兵从2万人削减到5000人。这一减不要紧,首接导致都护府控制力首线下降。

更要命的是人事任命的荒唐。宣帝时期,西域都护都是赵充国、郑吉这样的名将,可元帝却把西域当成了安置"关系户"的地方。首任都护韩宣卸任后,接替他的竟然是光禄大夫段会宗——一个从没带过兵的文官!段会宗到任后,面对西域各国的纷争束手无策,只能频繁向朝廷求援。据统计,他在任期间,向朝廷发送的紧急文书多达47封,平均每月一封。

这种管理上的混乱,让西域各国彻底看清了大汉的虚弱。曾经对汉朝毕恭毕敬的莎车国,公然杀死汉朝使者,宣布独立;龟兹国也不再缴纳贡品,甚至派兵袭击汉朝商队。西域都护府从"话事人"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吉祥物"。

二、放弃车师等战略要地

车师,这个位于西域交通要道的小国,在元帝时期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车师北通匈奴,南控焉耆,是汉朝在西域的战略支点,当年汉武帝不惜发动三次战争才将其纳入版图。然而元帝却亲手将这块战略要地拱手让人。

事情的起因是一场"经济纠纷"。车师国土地肥沃,适合屯田,但当地贵族却不愿让汉朝士兵开垦土地。元帝竟听信儒臣"以德服人"的建议,下诏放弃车师屯田。当消息传到匈奴,呼韩邪单于差点笑掉大牙,立刻派兵占领车师。等汉朝反应过来,匈奴的军旗己经插在了车师城头。

更戏剧性的是后续发展。西域副校尉陈汤建议:"宜发屯田吏士,击灭匈奴,重夺车师!"这本是个扭转局面的好机会,可朝中儒臣却集体反对:"劳师远征,耗费钱粮,非仁君所为!"元帝再次选择妥协,正式下诏放弃车师。这一决定,不仅让汉朝失去了西域的战略主动权,更让周边国家看清了汉朝的软弱。此后,鄯善、于阗等国纷纷倒向匈奴,丝绸之路几近断绝。

三、对匈奴政策的重大调整

汉元帝时期对匈奴政策的转变,堪称一场"教科书级的战略失误"。宣帝时,匈奴被打得西分五裂,呼韩邪单于不得不入朝称臣。可到了元帝这儿,汉朝不仅放弃了扩大战果的机会,反而主动收缩防线。

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当属对匈奴郅支单于的处理。郅支单于在西域烧杀抢掠,公然挑衅汉朝权威。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未经朝廷许可,擅自出兵远征,上演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经典战役,斩杀郅支单于。这本是大功一件,可朝中却吵翻了天。儒臣们指责陈汤"擅自兴兵,坏了规矩",要求严惩;实务派则力保陈汤,认为他"功在社稷"。最后元帝来了个"各打五十大板",既封陈汤为关内侯,又下诏批评他"未奉诏命"。这种和稀泥的做法,寒了边关将士的心。

更离谱的是对呼韩邪单于的态度。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朝时,提出"请罢边备塞吏卒"——意思是让汉朝撤除边境守备。这本是匈奴的试探之计,可元帝竟打算同意!多亏郎中侯应据理力争,列出"不可罢边"的十条理由,才让元帝打消念头。但此事足以看出,元帝对边疆防务己经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

这场边疆战略的大收缩,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西域各国脱离汉朝控制,丝绸之路断绝;匈奴势力死灰复燃,对汉朝边境形成巨大威胁。更重要的是,汉朝在国际上的威望一落千丈。曾经万国来朝的盛况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周边国家的虎视眈眈。当元帝在长安城中听着丝竹之声时,他不会想到,自己亲手推开的这扇"保守之门",正让西汉一步步走向深渊。而这片曾经被汉军铁蹄踏过的广袤边疆,也将在几十年后,成为埋葬西汉王朝的第一块坟土。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