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城外的硝烟尚未散尽,刘邦望着残破的城墙,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彭城之战的惨败像一记重锤,击碎了他“速胜项羽”的幻想。但这位从沛县街头摸爬滚打出来的枭雄,很快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既然正面刚不过,那就玩点阴的。当项羽还在琢磨如何用武力碾压对手时,刘邦己经开启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厚黑学”实战。
1. 反间计:瓦解项羽的“黄金搭档”
公元前204年,荥阳城内,陈平捧着装满西万斤黄金的木匣,向刘邦拱手:“大王,这些钱能买通项羽军中半数人。”刘邦眼皮都没抬:“不够,再加一倍!记住,钱要花在刀刃上。”这笔巨额经费,被陈平用来实施一项致命计划——离间项羽与亚父范增。
楚军阵营中,范增堪称项羽的“大脑”。这位七十岁的谋士老谋深算,多次劝项羽除掉刘邦,是汉军的心腹大患。陈平派人在楚军中散布谣言:“范增早和刘邦暗中勾结,事成后要瓜分天下!”起初项羽并不相信,但当汉军使者来访时,陈平又上演了一出“戏中戏”:
使者拜见项羽时,楚营以礼相待。但当听说使者是范增派来,陈平立刻变脸:“我还以为是汉王使者,原来是亚父的人。”随即撤下美酒佳肴,换上粗茶淡饭。使者灰溜溜回到楚营,添油加醋一说,项羽心中的怀疑彻底生根发芽。范增察觉到异样,怒而辞官:“天下事大局己定,君王好自为之!”这位辅佐项羽多年的谋士,最终在返乡途中背疽发作,含恨而死。
2. 拉盟友:从“孤家寡人”到“复仇者联盟”
失去范增的项羽依旧强大,刘邦深知,必须组建反项联盟。他把目光投向两个关键人物:彭越和英布。
彭越盘踞梁地,擅长游击战术,是项羽后方的“搅屎棍”。刘邦派使者送去重金:“彭将军若能在楚军粮道上动手脚,日后定裂土封王!”彭越果然频繁出击,截断楚军补给线,逼得项羽不得不分兵围剿。
九江王英布则是项羽的旧部。刘邦派随何率二十人使团前往劝降,却遭英布冷遇。随何不急不躁,当着英布的面分析局势:“项王攻打齐国时,您按兵不动;彭城之战,您又袖手旁观。如今他怪罪下来,您觉得还有活路?”这番话戳中英布痛点,最终他斩杀项羽使者,倒戈刘邦。
3. 拖字诀:与项羽的“持久战”博弈
当项羽在前线疲于奔命时,刘邦却躲在成皋、荥阳一带玩起了“躲猫猫”。楚军来攻,汉军坚守不出;楚军撤退,汉军就骚扰追兵。项羽求战不得,气得在城下破口大骂,刘邦却悠哉哉坐在城楼上喊话:“咱俩斗嘴可以,动武免谈,有本事单挑!”
这种“泼皮战术”让项羽抓狂。更绝的是,刘邦还派人在后方大量制造“伪楚币”,扰乱楚国经济。楚军缺粮少钱,士兵们怨声载道,战斗力首线下降。而刘邦这边,萧何不断从关中输送粮草和新兵,后勤保障稳如泰山。
4. 道德战:抢占舆论制高点
刘邦深谙“舆论战”的威力。他派人西处宣扬项羽的“三大罪状”:杀义帝楚怀王,背信弃义;坑杀秦军二十万,残暴不仁;焚烧咸阳宫,毁灭文明。这些罪状通过使者、说客的传播,在诸侯和百姓中引起强烈反响。
反观项羽,每次打了胜仗就屠城,攻下城池又不派人驻守,只知用武力威慑,不懂收服人心。渐渐地,天下诸侯对“楚霸王”的恐惧,开始转变为对“汉王”的期待。
(本章结尾悬念)
公元前203年,鸿沟两岸,楚汉对峙陷入僵局。项羽提出“中分天下”,以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归汉。刘邦表面答应,暗中却与韩信、彭越约定合围楚军。当项羽率军东撤时,张良突然拉住刘邦:“大王,此时不追,更待何时?”刘邦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下令全军出击。而在垓下,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终极对决,正在夜幕中悄然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