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天骄
布衣天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布衣天骄 > 第32章 筑基垒台兴村业,雏鹰展翅启蒙开

第32章 筑基垒台兴村业,雏鹰展翅启蒙开

加入书架
书名:
布衣天骄
作者:
寂灭流
本章字数:
7472
更新时间:
2025-04-27

毒蛊危机,如同一次剧烈的阵痛,虽然过程惊险万分,但也让石桥村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洗礼和重塑。当最后一批中毒的村民在林家父女留下的药物和悉心调理下彻底康复之后,整个村庄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有人都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紧紧团结在沈墨的周围,听从他的指挥,石桥村才有未来,他们自己才有活路!

沈墨没有辜负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在解决了眼前的危机之后,他立刻将精力投入到了更长远的规划和建设之中,他要将石桥村打造成一个真正稳固、繁荣、且具备一定自保能力的根据地!

首当其冲的,便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之前因为应对旱情而初步修缮和开挖的水利设施,显然还远远不够。沈墨深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他亲自勘察了村子周边的地形和水源情况,结合自己现代水利工程的知识,制定了一套更加系统和科学的农田水利建设计划。

这个计划的核心,是在村子地势最高、靠近山泉源头的地方,修建一个小型水库(或者说,更像是一个大型蓄水塘),用来拦截和储存山泉水、雨水。然后,利用高低落差,开挖主干渠和支渠,将水库里的水,尽可能地引到村里大部分的田地里,特别是那些新分配或赎回的、原本缺水的旱地。

这个计划,工程量浩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沈墨的号召下,村民们的热情空前高涨!男人们放下手中的其他活计,自发地组成了“水利建设队”,在沈墨的统一规划和指挥下,热火朝天地投入到了挖塘、筑坝、开渠的工作之中!

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他们就用最原始的锄头、铁锹、扁担、箩筐!没有水泥,沈墨就指导他们用黄泥、石灰、糯米汁混合,制成粘合力极强的“三合土”,用来加固堤坝和渠道!

沈二牛和赵大虎更是身先士卒,专门负责那些最艰苦、最危险的活计,比如开凿岩石、搬运巨石。护村队的队员们,也在训练之余,积极参与到水利建设中来。

女人们也没有闲着,她们负责后勤保障,烧水送饭,缝补衣物,甚至也力所能及地参与一些平整土地、搬运小石块的工作。就连孩子们,也在沈小婉的带领下,组成“红领巾……哦不,是小帮手队”,帮忙捡拾柴火、传递工具。

整个石桥村,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万众一心的建设景象!

除了水利设施,沈墨还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粮仓!

经历了可能的“粮荒”威胁,沈墨深知储备粮食的重要性。他决定,在村里修建一个大型的、属于“村集体”的公共粮仓!

这个粮仓,不仅要容量足够大,能够储备全村至少半年的口粮(主要是红薯干和土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防潮、防鼠、防火、防盗功能!

他亲自设计了粮仓的图纸。粮仓选址在一处地势较高、干燥通风的地方。墙体采用加厚的土坯,并且内外都用石灰糯米浆仔细涂抹,以增强防潮性能。地面则用“三合土”夯实,并铺设一层厚厚的干燥沙土。屋顶则采用双层结构,中间留有通风层,并且覆盖厚实的青瓦,确保不漏雨、不积热。粮仓内部还设计了多个隔间,方便不同种类的粮食分类储存。门口则安装了厚重的木门和坚固的门闩,并计划安排护村队日夜轮流看守。

修建粮仓的工程,同样得到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各种建筑材料(木材、石料、瓦片等)也通过柳家商号以优惠的价格购入。

与此同时,沈墨也没有忘记对“村集体”组织结构的完善和正式化。

他提议,并获得了村民大会的一致同意,正式成立了“石桥村村民自治委员会”(简称“村委会”),取代了之前那个临时的“清丈分配小组”。

村委会的成员,由村民们共同推举产生。德高望重的魏老汉,毫无悬念地被推举为名誉村正(类似于顾问)。而沈墨,则以全票当选为实际上的主事者——石桥村大里正!这等于正式确立了他在村里的领导地位!

李秀才因为有文化、懂算术,被推举负责村里的文书、账目和未来的教育事务。

沈老西虽然老实巴交,但种田经验丰富,为人也还算公道,被推举负责具体的农业生产指导和协调工作。

赵大虎则凭借着在抓捕杀手事件中立下的大功,以及他掌控的“武力”,被推举负责村庄的治安、防御以及护村队的管理。

沈二牛虽然憨厚,但忠诚可靠,力气又大,被任命为赵大虎的副手,兼任“工程队队长”(负责水利、粮仓等基建工程)。

这个简单的领导班子,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标志着石桥村的基层治理,开始从混乱无序走向规范化、组织化。

当然,沈墨知道,一个村庄的长远发展,仅仅依靠物质建设和组织建设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下一代!

他没有忘记自己对妹妹的承诺,也没有忘记那些在集市上、在田埂边,用渴望的眼神看着他读书写字的孩子们。

在村委会正式成立后,沈墨提出的第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创办石桥村蒙学学堂!

这个提议,再次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响应!虽然很多村民自己大字不识一个,但他们都朴素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读书识字,将来能有出息,不再像自己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学堂的选址,就定在了村里一间闲置的、相对宽敞的旧祠堂里。沈墨带头捐出了十两银子(他卖方子所得的一部分),用于修缮祠堂、购置笔墨纸砚和简易的桌椅。其他手头稍宽裕的村民,也纷纷慷慨解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教书先生的人选,自然是非李秀才莫属。李秀才虽然屡试不第,但毕竟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教导蒙童绰绰有余。而且他为人忠厚,热爱学问,对于能有机会教书育人,也是十分激动和感激。

很快,石桥村历史上第一个蒙学学堂,就在村民们的期盼中,正式开张了!

开学第一天,祠堂里挤满了前来报名的孩子,以及送孩子来的家长们。沈墨亲自到场,发表了一番热情洋溢的“开学致辞”。

他告诉孩子们,读书识字的重要性,鼓励他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将来用知识改变命运,建设家乡。他也告诉家长们,要支持孩子读书,不要因为眼前的农活而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沈小婉作为学堂的第一批学生,也是最兴奋的一个!她穿着哥哥给她买的新衣服,背着哥哥给她做的小书包,坐在崭新的课桌前,听着李秀才摇头晃脑地讲解着《三字经》,大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望。

看着这一切,沈墨心中充满了欣慰。一个文明的火种,己经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悄然点燃。

在忙碌于村庄建设和管理的同时,沈墨也没有忘记与柳若曦的合作。

柳家商号成为了互助集市最稳定、也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柳若曦不仅严格履行了之前的承诺,低价供应物资、高价收购产品,而且还经常派管事甚至亲自前来,与沈墨商讨扩大合作的可能性。

她对沈墨层出不穷的“新点子”和强大的组织能力越来越欣赏,甚至开始邀请沈墨参与到柳家商号的一些具体业务之中。比如,请沈墨对他们收购来的农产品进行品质鉴定和分类;请沈墨对他们在县城周边的一些田庄的经营管理提出建议;甚至……请沈墨帮忙设计一款新式糕点的包装,提升产品的吸引力!

沈墨对此自然是乐于合作。与柳家加深联系,不仅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信息资源,更能借助柳家的平台,将自己的影响力,逐渐渗透到县城乃至更广阔的范围。

当然,他也时刻保持着警惕和清醒,在合作中注意维护自己和石桥村的利益,绝不轻易出让核心技术和主导权。他与柳若曦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而默契的合作共赢关系,彼此欣赏,相互借重,但又各自保留着底牌。

而那个被沈墨“收服”的乔婆婆,则成为了沈墨手中一张隐藏的牌。

在确认乔婆婆提供的解药确实有效,并且在她身上施加了一些“控制手段”(比如让她服下一种只有沈墨能解的、定期发作的“小毒”,以及利用她对家人的牵挂进行心理约束)后,沈墨开始尝试利用她的特殊“才能”。

他让乔婆婆将自己所知道的各种毒药、蛊术、以及解毒、防蛊的方法,都详细地记录下来(由沈墨代笔)。这简首就是一本失传的“南疆巫蛊大全”!虽然其中很多方法歹毒异常,沈墨绝不会轻易使用,但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未来防范类似的阴谋诡计,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还让乔婆婆利用自己对草药的了解,帮助村里收集和炮制一些常用药材,甚至尝试制作一些效果独特的伤药、驱虫药等。乔婆婆或许心肠歹毒,但其在医药、尤其是毒蛊方面的知识,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沈墨要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改造”成能为己所用的力量。

乔婆婆在经历了最初的绝望和抗拒之后,似乎也渐渐接受了自己的新身份。或许是沈墨的“宽容”和“利用价值”让她看到了一线生机,或许是对高文远的仇恨让她产生了别的想法,她开始变得顺从,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性。当然,沈墨对她的监视和防范,从未有丝毫放松。

就这样,在沈墨的精心布局和强力推动下,石桥村的各项事业都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革新,村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基层组织架构初步建立,教育火种悄然点燃,外部合作渠道畅通,潜在威胁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充满了希望。

然而,沈墨心中那根弦,却始终紧绷着。他知道,高文远绝不会善罢甘休。一个能在京城呼风唤雨的权贵,其能量和手段,绝非王德发这种地方土鳖可比。投毒失败,只会让他更加警惕,下一次的出手,必然会更加隐秘,更加致命!

自己必须尽快成长起来!拥有更强的实力,更高的地位,才能在这波谲云诡的棋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书桌上那本刚刚开始学习的《论语》……科举之路,迫在眉睫!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