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晨光里的数字跳动
2013年1月15日清晨,深圳宝安的阳光斜斜穿透出租屋的纱帘,在100平房间的浅灰色沙发上投下细碎光影。童诗涵揉了揉发酸的脖颈,指腹划过笔记本电脑边缘残留的咖啡渍——这是她连续工作到凌晨三点的印记。电脑屏幕蓝光映在她眼底,刷新键跳动的瞬间,最新财务数据赫然弹出:自去年创业至今,网店累计营收己突破586万元。
"姐,早餐热好了。"童诗舒抱着装满文件的牛皮纸袋从厨房探出头,发梢还沾着水珠,"今天要发的快递单我核对过三遍,物流公司九点半来取件。"15岁的少女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围裙,眼神里却有着超越年龄的专注。
童诗涵滑动鼠标滚轮,看着淘宝店铺后台258万粉丝的数字微微发烫。页面顶部滚动的订单提醒声像轻快的鼓点,每跳动一次,都让她想起三个月前在老家沅江堤坝边的那个夜晚。当时她蹲在母亲经营的超市仓库里,借着手机屏幕光整理货物,潮湿的江风卷着鱼腥味灌进领口,母亲童芳举着应急灯走来:"小涵,你爸说深圳那边电商势头猛,要不...去闯闯?"
"这季度主推的棉服爆款要提前备货。"童诗涵敲下回车键,将订单需求发送给合作工厂。她翻开皮质笔记本,泛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市场调研数据:2013年国内网购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85万亿元,年轻女性用户占比持续攀升。笔尖在"冬季保暖品类"字样上停顿,窗外忽然传来快递车的轰鸣声,她起身推开窗,看见楼下穿着工服的快递员正仰头核对门牌号。
"诗涵!"快递员老张的声音带着笑意,"今天又是三百多件?你这生意做得比我们老板还红火!"
童诗涵笑着应了声,转身从储物柜底层抽出一个铁盒。硬币与纸币碰撞的清脆声响里,她数出五张百元钞——这是上个月给妹妹买新校服的钱。童诗舒在重点高中读高一,成绩始终保持年级前十,却总舍不得换掉袖口磨破的旧外套。
"姐,你看这个!"童诗舒抱着平板电脑凑过来,屏幕上是某知名电商平台的招商公告,"他们在搞年货节活动,我们要不要申请入驻?"少女说话时,锁骨处的银质项链轻轻晃动,那是母亲去年生日时,用卖菜攒下的钱买的姐妹对戒。
童诗涵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后台数据图表随着刷新不断变化。她忽然想起父亲在电话里说的话:"做生意就像建堤坝,既要抓住水流,也要守住根基。"父亲经营的食品公司最近遇到原材料涨价难题,此刻或许正守在生产车间调试设备。
午后的阳光变得刺眼,童诗涵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电脑右下角弹出教育机构的广告,"本科学历提升"几个字在屏幕上闪烁。她想起高考那年,因为帮母亲打理超市错过填报志愿时间,最终只拿到重点高中毕业证。当时父亲沉默良久,只说了句:"知识什么时候学都不晚。"
"我们报名参加年货节吧。"童诗涵转头对妹妹说,"但要先做个风险评估。"她从书架上取下经济学教材,书页间夹着张皱巴巴的便签,上面写着母亲的字迹:"进货成本压到最低,服务做到最好。"
夜幕降临时,童诗舒己经趴在书桌前睡着,笔记本上还画着新一季的商品设计草图。童诗涵轻手轻脚给妹妹盖上毯子,重新坐回电脑前。窗外的霓虹倒映在屏幕上,与店铺后台的数字交织成流动的光河。她点开本科招生网站,手指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项上方——这是她少女时代未完成的文学梦。
手机突然震动,母亲发来语音消息:"小涵,今天超市进了新品种的腊肉,你爸说给你们寄两箱过去。"背景音里传来超市货架碰撞的声响,还有熟悉的乡音:"小芳,给我称两斤白糖!"
童诗涵眼眶微热,打字时却带着笑意:"妈,我们年货节要搞大促销,到时候给你寄样品,帮我们在超市宣传呀!"发送键按下的瞬间,她瞥见书架上那张全家福——照片里全家人站在沅江堤坝上,背后是翻涌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
凌晨两点,童诗涵终于完成年货节活动方案。她蹑手蹑脚走到阳台,望着深圳璀璨的夜景深呼吸。远处写字楼的灯光如同繁星,近处的街道上依旧车水马龙。她摸出裤兜里的本科报名表,月光落在"预计毕业时间:2016年"的字样上,突然听见妹妹在房间里喊:"姐,我梦见我们开了家超级大的旗舰店!"
童诗涵笑着应了声,将报名表小心折好收进口袋。夜风拂过她耳畔,带着这座城市特有的活力与希望。在这个普通又特别的夜晚,18岁的少女站在梦想的门槛前,数着窗外的灯火,等待着下一个朝阳升起时,继续书写属于她和妹妹的商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