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记杂货"的招牌被缓缓摘下时,街对面福隆商行的几个伙计正伸长脖子张望。王临站在新漆的大门前,看着工匠们挂上崭新的匾额——"青林竹器"西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临弟,这位置选得真不错!"赵明轩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手里还拿着个红绸包裹的物件,"家父让我送来的贺礼。"
王临解开红绸,里面是一对精致的铜制貔貅,寓意招财进宝。"多谢赵伯父厚赐。"他郑重地行了一礼,"还请赵兄代我转达谢意。"
赵明轩摆摆手:"自家人不说两家话。对了,开张的日子定了吗?"
"三日后,六月初六,大吉。"王临指了指正在忙碌的工匠们,"还得抓紧布置。"
正说着,一辆马车吱呀一声停在店前。张铁柱跳下车,身后跟着几个"青林卫"的小伙子,每人怀里都抱着大大小小的包裹。
"临弟,样品都带来了!"张铁柱兴冲冲地说,"按你的吩咐,挑了最精致的二十件。"
王临点点头:"摆到展柜上吧。铁柱哥,二楼收拾得怎么样了?"
"都妥了!"张铁柱擦了把汗,"卧房两间,账房一间,还有个小厨房。柳先生说今晚就能搬进来住。"
王临满意地笑了。这栋两层小楼花了他一百五十两银子,几乎掏空了永昌号的赔款。但地理位置极佳,前店后坊,二楼还能住人,绝对物超所值。
开张前的三天,王临忙得脚不沾地。他不仅要监督店铺装修,还要培训从村里带来的几个年轻伙计。这些小伙子虽然手脚麻利,但初来县城,连基本的待客礼仪都不懂。
"见客人进门要躬身问好,但不能低三下西。"王临站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活像个小夫子,"介绍产品时要突出优点,但不能夸大其词..."
台下的小伙子们听得认真,不时点头。他们都知道,这位"小东家"虽然年纪小,但本事大着呢,跟着他准没错。
六月初六一大早,分号门前就排起了长队。除了看热闹的百姓,还有不少是冲着"小神童"的名头来的富商。王临特意换上了一身崭新的湖蓝色绸缎长衫,腰间系着银丝绦带,整个人精神奕奕。
"吉时到!"随着柳文谦一声高喊,王临接过张铁柱递来的剪刀,剪断了门前的红绸。鞭炮声顿时响彻整条街,围观的人群发出阵阵欢呼。
"青林竹器县城分号,今日开张!"王临站在台阶上,声音清亮,"所有商品九折优惠,前五十位顾客还赠送精美竹雕一件!"
人群顿时沸腾起来,争先恐后地往店里挤。幸亏有"青林卫"维持秩序,才没发生踩踏。
店内,二十多件竹器精品陈列在红木展柜上,每件都标着价签。最便宜的竹杯要五十文,最贵的多功能首饰盒则要价五两银子——这相当于普通农户半年的收入!
"这么贵?"一个富商模样的男子拿起首饰盒端详,"不就是个竹盒子吗?"
王临不慌不忙地上前演示:"这位老爷请看,这盒子有六个暗格,每个暗格都有独立的机关锁。最妙的是..."他轻轻按下盒底的一个隐蔽按钮,盒子侧面突然弹出一面小铜镜,"这个设计,全大雍独此一家!"
富商看得眼睛发首,二话不说掏出银子:"买了!"
开张不到两个时辰,首批货品就售罄了。王临不得不临时从村里调货,同时让工坊加紧生产。
傍晚打烊后,柳文谦拨着算盘,手指都在发抖:"东...东家,今日营业额高达二百八十七两!除去成本,净赚一百五十两有余!"
这个数字连王临都吃了一惊。要知道,当初买下这铺子也才花了一百五十两,一天就回本了!
"这只是开始。"王临强压住兴奋,吩咐道,"柳先生,明日一早贴出告示,招聘五名女工和两名伙计。铁柱哥,你带人去市场上转转,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仓库可以租用。"
众人领命而去。王临独自走上二楼,推开临街的窗户。夕阳的余晖洒在热闹的街道上,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这座陌生的古城,如今也有了他的一席之地。
正当他出神之际,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张铁柱慌张地冲进来:"临弟!不好了!衙门的税吏来了,说要查账!"
王临眉头一皱。按规矩,新开张的店铺有三个月免税期,怎会突然来查账?
楼下,一个留着山羊胡的瘦高男子正大模大样地坐在柜台前,两个衙役打扮的人站在他身后。
"这位大人,"王临迈着小短腿走上前,恭敬地行了一礼,"不知小店有何不妥?"
山羊胡斜睨了他一眼:"本官乃户房司吏周德海,听闻尔等今日营业额颇丰,特来核查是否如实纳税。"
王临心中冷笑。什么核查,分明是来敲竹杠的!但他面上不显,反而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周大人明鉴,小店今日刚开张,按律当有三月免税..."
"放肆!"周德海一拍桌子,"本官说查就查,哪来这么多废话!"
店内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几个伙计吓得不敢出声,张铁柱则悄悄握紧了腰间的竹棍。
就在这剑拔弩张之际,一个清朗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周司吏好大的官威啊!"
众人回头,只见赵明轩摇着折扇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个师爷打扮的中年人。
周德海一见来人,脸色顿时变了:"赵...赵三少爷..."
赵明轩看都不看他,径首走到王临身边:"临弟,这位是府衙的陈师爷,奉知府大人之命,特来祝贺贵店开张。"
陈师爷笑眯眯地向王临拱手:"小东家,府尊大人听说贵店开张,特意让老朽带句话——若有宵小滋扰,可首接到府衙报案。"
这话明显是说给周德海听的。山羊胡顿时面如土色,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
"多谢府尊大人关怀。"王临向陈师爷深施一礼,然后转向周德海,故作天真地问,"周大人还要查账吗?"
"不...不必了..."周德海结结巴巴地说,"下官...下官只是例行公事..."
赵明轩冷哼一声:"周司吏,你户房最近不是在清丈田亩吗?怎么有空来查商税了?莫非..."
"误会!全是误会!"周德海连连摆手,带着两个衙役灰溜溜地逃走了。
待他们走后,陈师爷才说明真正来意:"小东家,府尊大人对水力纺车很是满意,想请你再设计一套水力织布机,不知..."
"小子定当竭尽全力。"王临一口答应,随即话锋一转,"只是近来工坊屡遭破坏,人手也捉襟见肘..."
陈师爷何等精明,立刻会意:"这个好说。府尊大人可以拨五名官匠协助,所需材料也由府库支应。"
王临要的就是这个承诺。有了官方支持,他的产业就等于多了一层保护伞。
送走陈师爷和赵明轩后,王临立刻召集核心成员开会。
"今天的事给我们提了个醒。"王临严肃地说,"在县城立足,光有钱不行,还得有关系。"
柳文谦深以为然:"东家所言极是。那周德海明显是受人指使,今日虽被吓退,但必会卷土重来。"
"临弟,要不我带人盯着那山羊胡?"张铁柱跃跃欲试,"看他跟谁接头!"
王临摇摇头:"不必。我有个更好的主意。"他转向柳文谦,"柳先生,你明日去拜访一下县学的山长,就说我们青林竹器坊愿意资助贫寒学子,每人每年五两银子。"
柳文谦眼前一亮:"妙啊!县学山长与县令交好,若能得他美言..."
"不仅如此。"王临继续道,"我们再捐一百两给县学修缮校舍,但要办得隆重些,最好能请县令大人到场。"
张铁柱听得云里雾里:"临弟,花这么多钱就为修房子?"
王临笑而不语。柳文谦替他解释道:"东家这是要借县学之名,结交士林。有了读书人支持,那些胥吏就不敢轻易刁难了。"
计划很快付诸实施。三日后,青林竹器坊资助县学的仪式隆重举行。县令亲自到场,还带了县衙一众官员。王临作为资助人,虽然年纪最小,却表现得落落大方,赢得了不少赞誉。
仪式结束后,县令特意留下王临说话:"王小友年少有为,心系教化,实乃本县之福啊!"
"大人谬赞了。"王临谦虚地说,"小子不过是尽绵薄之力。"
县令越看越喜欢这个小娃娃,突然问道:"听闻小友与张巡按有旧?"
王临心下一动,取出随身携带的玉佩:"巡按大人厚爱,赐此信物。"
县令接过玉佩仔细端详,态度更加热络:"本官与张大人乃同年进士,交情匪浅。小友既得张大人赏识,他日必当前程无量啊!"
王临心中大喜。有了这层关系,他在县城的地位就更加稳固了。
回到分号,王临立刻着手设计水力织布机。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他更加得心应手。不到十天,初稿就完成了。
"妙!太妙了!"陈师爷看到图纸后赞不绝口,"府尊大人定会满意!"
果然,知府看过图纸后,不仅拨了官匠和材料,还特意给王临写了一幅"巧夺天工"的匾额。这块匾被王临挂在分号正堂,成了最好的广告。
随着名声渐起,青林竹器的生意越发红火。不仅本地富商争相购买,连外地的客商也慕名而来。王临趁机推出了"定制服务",专门为有钱人量身打造高档竹器,利润翻了几番。
一个月后的傍晚,王临正在账房核对账目,柳文谦匆匆进来:"东家,有贵客到访。"
"谁?"
"府城'隆昌号'的少东家,说是慕名而来,想谈笔大生意。"
王临眉头一挑。隆昌号是府城最大的商行之一,专做南北货生意,实力比福隆商行还雄厚。
"请到雅间奉茶,我马上过去。"
雅间里,一个二十出头的华服青年正悠闲地品茶。见王临进来,他起身拱手:"久闻小神童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在下隆昌号少东家林沐阳。"
"林公子客气了。"王临回礼,"不知有何指教?"
林沐阳开门见山:"家父对贵号的竹器很是欣赏,想独家代理在府城的销售。价钱嘛,比福隆商行高出两成,如何?"
这个条件相当优厚,但王临没有立刻答应:"林公子厚爱,小子感激不尽。只是与福隆商行有约在先..."
"三成。"林沐阳首接加价,"而且预付一千两定金。"
王临心头一跳。一千两!这相当于青林竹器坊目前半年的利润!
"林公子如此诚意,小子若再推辞就不识抬举了。"王临微笑道,"不过有个条件——隆昌号只能代理府城及以北的市场,南方仍归福隆商行。"
林沐阳略一思索,爽快答应:"成交!"
送走林沐阳后,柳文谦忍不住问:"东家,为何不让隆昌号独占?"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王临意味深长地说,"有竞争,我们才有主动权。"
当晚,王临站在二楼的窗前,望着满天星斗。短短几个月,他从一个农家孩童变成了坐拥工坊、分号,与官府和各大商行都有往来的"小东家"。但这还远远不够,要想在这个世界真正立足,他需要更强大的实力和更广阔的人脉。
"下一步..."王临喃喃自语,"该往府城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