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悦看着手机屏幕上沈雅发来的最后一句话,手指轻轻着屏幕边缘。窗外的夜色像一层薄纱,将城市的喧嚣轻轻隔开。她心里涌起一股暖意,又夹杂着一丝说不清的酸涩。
自从沈雅重新回到家人生活中,每一次见面都让她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完整感。那种血脉相连、却曾一度断裂的亲情,如今正一点一点地修复着。她为妹妹感到高兴,也为母亲的欣慰而感动。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进客厅,沈悦在厨房里煮粥,锅盖上的水珠滴落下来,在炉火上发出“滋”的一声轻响。她刚把热腾腾的米粥盛出来,门铃就响了。
开门一看,是沈雅。
她穿着一件浅灰色的护士服,头发整齐地扎在脑后,脸上带着熟悉的温和笑意,“二姐,我来得早了些。”
沈悦笑着把她让进来,“正好吃早餐,快坐。”
两人坐在餐桌前,沈雅一边喝粥一边说:“这次回来,是想带你去趟医院,见一个人。”
沈悦抬眼看了她一眼,“是不是上次你说的那个研究生?”
沈雅点点头,脸颊微红,“他现在还在住院,但己经好很多了。我想让你见见他。”
沈悦笑了笑,“行啊,等会儿我就陪你过去。”
医院的走廊依旧冷清,消毒水的味道混着空调的凉意扑面而来。沈雅带她走进一间病房时,一个身穿病号服的年轻人正靠在床上翻书。听见脚步声,他抬起头,露出一张清秀的脸庞。
“这是我二姐。”沈雅介绍道,“沈悦。”
年轻人放下书,微微一笑,“你好,我是陈默。”
沈悦点了点头,“听说你最近恢复得很好。”
陈默笑了笑,“多亏了雅雅照顾我。”
沈雅在一旁低头抿嘴,脸上泛起淡淡的红晕。沈悦看在眼里,心里明白了七八分。
从那天起,沈雅和陈默的关系开始频繁出现在她的生活里。有时是沈雅打电话来说要请陈默吃饭,问她要不要一起去;有时是沈雅发来照片,背景里有陈默的身影,眼神温柔,笑容真诚。
沈悦也渐渐习惯了这个年轻人的存在。她发现陈默不仅学识渊博,性格也很温和,对沈雅更是体贴入微。一次,她陪沈雅去医院探望陈默,看见他在病房里给沈雅削苹果,动作娴熟,神情专注。
那一刻,沈悦突然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只要孩子过得好,我们做父母的就安心了。”
如今,这句话似乎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
几个月后的一个周末,沈雅兴奋地打来电话,“二姐,陈默明天出院了!他说想正式拜访家里,你看……”
沈悦听着她的语气,忍不住笑出声,“当然可以啊,让他来吧。”
母亲听说这件事后,早早地准备了一桌饭菜。沈晴也特意从市里赶回来,沈辉和弟媳也带着孩子一起来了。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气氛格外温馨。
陈默如约而至,穿着整洁的衬衫,手里提着一袋水果。他礼貌地向大家打招呼,说话不急不缓,举止得体。母亲看着他,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饭桌上,陈默主动帮忙添饭,还和沈辉聊起了工作的事。他谈吐自然,思路清晰,完全不像刚出院不久的人。沈雅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他,眼神中满是柔情。
饭后,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喝茶聊天。母亲忽然叹了口气,“要是你爸还在就好了……”
一句话让气氛有些沉静。沈悦看了看母亲,又看了看沈雅,轻声说:“爸要是知道雅雅找到了幸福,一定会很高兴的。”
沈雅低下了头,眼眶有些,“我也希望他知道……我过得很好。”
那天晚上,沈悦和沈雅一起收拾碗筷。沈雅忽然开口,“二姐,谢谢你一首支持我。”
沈悦笑了笑,“傻瓜,你是我的妹妹啊。”
沈雅轻轻抱住她,“从小到大,我一首觉得你是最坚强的人。现在我终于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了。”
沈悦拍了拍她的背,“你值得更好的。”
几天后,沈雅发来一条信息:“陈默说,想和我一起努力,以后开一家康复中心,专门帮助像他这样需要长期治疗的人。”
沈悦看着这条信息,嘴角慢慢扬起。她回复:“那你们加油,我会一首支持你们。”
时间一点点过去,沈雅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充实。她白天在医院工作,晚上和陈默一起研究康复方案,有时还会写一些护理心得发表在专业平台上。她的文章被很多人转发,甚至有同行主动联系她交流经验。
有一次,沈悦去参加一个服装行业的研讨会,结束后路过医院,顺便去看沈雅。远远就看见她在走廊里和一位病人耐心讲解什么,声音柔和,表情认真。陈默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她,目光温柔。
沈悦站在门口没进去,只是远远地看着他们。那一瞬间,她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幸福,并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两个人并肩前行,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温暖的痕迹。
那天回家的路上,天空下起了细雨。沈悦撑着伞走在街边,耳边传来雨滴落在伞面上的轻响。她忽然想起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天气,她牵着年幼的沈雅走在泥泞的小路上,妹妹紧紧抓着她的手,一步一滑地跟着她往前走。
那时候的她,以为人生只是一场艰难的跋涉。而现在,她终于看到,那些曾经被命运夺走的东西,正在以另一种方式,悄悄归还给她。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沈雅的信息:
“二姐,我和陈默决定订婚了。”
沈悦停下脚步,望着前方朦胧的雨幕,嘴角轻轻扬起。
她回了个字: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