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2月10日,新加坡滨海湾的晨雾还未散尽,沈知意便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听筒里传来加密电台特有的电流杂音,她攥紧话筒,听见暗线传来的消息:"解放军将领己收到第三批物资,药品和通讯器材完好无损。"
她披衣起身,推开雕花木门。露台外,沈氏码头的起重机正在吊装标着"南洋侨胞捐赠"的木箱,表面印着醒目的红十字,内里却暗藏拆卸重组的发报机零件。这些物资将经香港转运,最终抵达华东解放区——这己是她通过"声东击西"之计完成的第五次秘密支援。
"姐,宋氏财团的人又来施压了。"沈宁抱着一叠文件走进来,金丝眼镜下的眼神透着冷意,"他们联合几家亲国府的侨商,要求我们停止向解放区输送物资,还说这是'通敌叛国'。"
沈知意着旗袍上的翡翠盘扣,这枚家传饰物与杭州祖宅祠堂的匾额纹样如出一辙。她想起半月前与周公通过加密电台的对话,对方温厚的声音穿透电波:"沈小姐的远见令人钦佩,但行事务必谨慎,莫要让家族陷入险境。"
"安排今晚的董事会。"沈知意转身凝视墙上的世界地图,红蓝交错的战势图旁,她用红笔圈出宋氏在南洋的橡胶园,"告诉董事们,我们要启动'海上丝绸之路'计划。"
当晚,沈氏集团会议室灯火通明。宋氏财团代表宋子渊身着笔挺西装,指尖敲着檀木桌:"沈总裁,国府如今急需物资平叛,你却将资源输送给共党,这是置侨胞于何地?"
沈知意不慌不忙展开一卷泛黄的《郑和航海图》:"宋先生可知,南洋沈氏先祖曾随郑和船队下西洋?"她的指尖划过图上密密麻麻的航线,"如今战火阻断贸易,我们若不另辟蹊径,南洋经济必将凋敝。"
她示意沈舒打开投影仪,光影中浮现出东南亚各国港口的规划图:"沈氏将联合中立国企业,开辟新航线。表面是香料、橡胶贸易,实则......"她停顿片刻,目光扫过众人,"是为了打破国府对海运的垄断。"
这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果然奏效。宋氏等人虽怀疑沈氏另有图谋,却无法反驳振兴南洋经济的冠冕说辞。会议结束时,沈知意收到密信——解放区的同志用新到的发报机成功破译了国军部分情报。
次日清晨,沈知意拨通了加密电话。电波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沈小姐,物资己安全抵达,只是......"周公语气凝重,"宋氏财团在暗中调查物资来源,你那边务必小心。"
"请周先生放心。"沈知意望向窗外忙碌的码头,一艘标着"宋氏海运"的货轮正缓缓驶入港口,"我己安排了一场'意外'。"
三日后,宋氏在马六甲海峡的货轮突然遭遇"海盗袭击"。沈知意站在沈氏航运监控室,看着监控画面里燃起的冲天火光,对身旁的沈宁低语:"通知记者,就说沈氏巡逻船己救出船员,还缴获了......"她顿了顿,"几箱国府禁运的军火。"
这招"借刀杀人"彻底打乱了宋氏的阵脚。舆论瞬间转向,指责宋氏私运军火的报道铺天盖地。而沈氏集团却因"英勇护侨"名声大噪,新开辟的航线顺利通过审批。
然而,更大的危机正在逼近。宋氏财团联合亲美势力,向新加坡政府施压,要求彻查沈氏"通共"嫌疑。沈知意连夜召集家族智囊团,书房的灯光彻夜未熄。
"姐,我们要不要动用大伯的关系?"沈舒咬着笔杆,盯着墙上的《孙子兵法》,"要不试试'反间计'?"
沈知意摇头,翻开太奶奶留下的《武曌治国札记》,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半片干枯的杭白菊:"天后治国,讲究'恩威并施'。我们既要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又要留有余地。"她提笔写下几行字,"通知沈氏金融,悄悄做空宋氏在南洋的股票。"
与此同时,沈知意通过秘密渠道向国府高层送去一份"情报":宋氏与美国军火商勾结,意图垄断战后亚洲市场。这招"釜底抽薪"让国府对宋氏起了戒心,调查风向悄然转变。
1946年春末,沈知意收到解放区的来信。信中夹着一朵晒干的蒲公英,字迹苍劲有力:"沈小姐的谋略,让我们想起武侯的八阵图。只是战场凶险,望珍重。"她将信贴在心口,想起杭州祖宅的家训——"达则兼济天下"。
此时,沈宁匆匆赶来,带来最新消息:宋氏财团因资金链断裂,不得不低价抛售在南洋的产业。沈知意望向窗外,沈氏码头的起重机正在装卸运往解放区的医疗器械,表面印着"南洋慈善总会捐赠"的字样。
"收购宋氏产业的事,交给沈舒去办。"沈知意整理好旗袍,目光坚定,"告诉她,要做得光明正大。"她拿起加密电话,电波再次连通千里之外:"周先生,沈氏准备在香港开设新的贸易公司,明面上做百货生意,实则......"
夜色渐深,新加坡的灯火次第亮起。沈知意站在沈家大宅的露台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海面。远处,一艘艘货轮正驶向未知的远方,载着她精心编织的"声东击西"之计,载着沈氏家族对家国的深情,更载着一个新时代即将破晓的希望。而她知道,这场隐秘的博弈,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