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0日,午后的阳光透过300平新居的落地窗,在米白色的羊毛地毯上洒下斑驳光影。沈知意慵懒地窝在弧形沙发里,膝头摊开《计算机算法导论》,指尖无意识地着平板电脑光滑的边框。苏睛则半躺在对面的懒人沙发上,咬着草莓味棒棒糖,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代码。
"知意,咱们真要在地下室搞互联网公司?"苏睛突然开口,"虽说负二层空间够大,但总感觉像黑客的秘密基地。"她话音未落,正在厨房煮咖啡的林雨桐探出头来:"我举双手赞成!我认识几个清华计算机系的大神,正好拉来组团队。"
沈知意合上书本,眼中闪过一抹锐意:"就叫'星宁'吧。'星'取自星芒汉堡,'宁'是沈宁的名字。"她想起远在杭城的妹妹,那个总爱戴着黑框眼镜研究财务报表的女孩,此刻或许正窝在自家书房里编写商业计划书。
地下室的装修风格与楼上截然不同,冷色调的工业风设计搭配环形LED灯带,营造出科技感十足的氛围。沈知意亲自绘制的公司LOGO悬挂在正中央——由二进制代码构成的星芒图案,寓意着传统商业与互联网科技的融合。注册文件签署的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次新的创业尝试,更是对未来商业形态的大胆探索。
筹备期间,沈知意的日程表被塞得满满当当。清晨五点,当室友们还在熟睡,她己坐在书房里啃读《工商管理经典案例》;上午参加金融系线上课程,课间抽空与星宁团队讨论产品方向;午后是哲学系的研讨课,傍晚又要赶往语言培训机构学习阿拉伯语和德语。苏睛常调侃她:"你这是要把自己活成超人?五个专业、六门外语,还有两家公司要管!"
沈知意却乐在其中。在她看来,商业竞争如同一场多维博弈,知识储备越丰富,应对挑战时就越游刃有余。学习心理学让她更懂消费者需求,哲学思维帮助她在决策时保持清醒,而计算机和芯片知识则是布局未来科技领域的关键。
某天深夜,沈知意正在研究区块链技术,叶明薇抱着笔记本悄悄走进书房。"知意,我想做一个关于传统文化数字化的项目。"她推了推眼镜,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比如用VR技术还原敦煌壁画,让更多人感受古代艺术的魅力。"
这个提议让沈知意眼前一亮。第二天,她立刻召集星宁团队开会,将项目命名为"溯光计划"。"我们不仅要做商业软件,更要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她在白板上快速写下关键词,"人工智能修复古籍、A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这些都可以成为星宁的核心业务。"
随着项目推进,星宁公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有从硅谷辞职归国的算法工程师,也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专家。沈知意实行弹性工作制,鼓励员工自由发挥创意,地下室的休息区甚至配备了游戏设备和冥想室。"只有让思维保持自由,才能诞生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她在员工大会上说。
与此同时,沈知意的不婚主义宣言也在朋友圈引发热议。有人支持,认为女性不必被传统婚姻观念束缚;也有人质疑,觉得她年纪轻轻就做此决定太过草率。面对种种声音,沈知意只是淡淡一笑:"我的人生伴侣,是知识与事业。与其耗费精力经营婚姻,不如把时间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2013年的春天悄然来临,星宁公司迎来第一个里程碑——"溯光计划"首款产品上线,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沉浸式体验《清明上河图》的繁华盛景。发布当天,下载量突破百万,央视新闻专题报道称其为"传统文化数字化的创新典范"。
沈知意站在地下室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抽芽的柳枝。远处传来地铁呼啸而过的声音,仿佛时代前进的脉搏。她知道,自己选择的道路注定充满挑战,但那些啃书到凌晨的夜晚、与团队激烈讨论的时刻、看到产品落地时的喜悦,都让她坚信:不被定义的人生,才是最精彩的人生。而星宁公司,将成为她探索无限可能的崭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