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7日,杭城娃哈哈集团总部顶楼会议室,落地窗外的钱塘江潮汹涌澎湃,室内气氛却紧张热烈。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与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正盯着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自接入星宁集团海水淡化智能厂区的水源后,两家企业半年内净利润均突破千亿大关,股价涨幅创下历史新高。
"沈总,这次合作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共赢。"宗庆后端起青瓷茶杯,杯中的龙井茶倒映着他难得一见的笑容,"海水淡化水成本比传统水源低60%,水质却达到了母婴级标准,连我们最挑剔的欧洲客户都赞不绝口。"
沈知意轻点触控屏,全息投影展开全球水资源分布图。星宁集团的海水淡化厂区如蓝色星辰般遍布海岸线,输水管道像血管般向内陆延伸:"但这只是开始。今天请两位前辈来,是想商议建立'全球液态资源联盟'。"
她调出一组对比数据:全球仍有20亿人面临用水危机,传统水资源开发己逼近极限,而海水淡化市场潜力超万亿美元。"星宁愿意开放部分专利技术,"沈知意目光坚定,"但前提是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共同推动水资源的普惠共享。"
钟睒睒着下巴,镜片后的眼神透着商人的敏锐:"共享技术意味着市场竞争加剧,沈总就不怕培养出竞争对手?"
"真正的对手是水资源危机本身。"沈知意将平板电脑转向两人,屏幕上播放着非洲难民营儿童饮用浑浊污水的画面,"当我们联手掌握全球80%的海水淡化产能,就能以更低成本覆盖更多地区。"她展示新研发的移动式海水淡化车,"这种设备可在72小时内运抵灾区,每天净化500吨淡水。"
这场持续三小时的谈判,最终促成了全球首个液态资源联盟的雏形。三方约定:星宁提供核心技术和设备,娃哈哈负责供应链整合,农夫山泉主攻品牌推广,所得利润的10%将投入公益水项目。消息传出,资本市场震动,三大企业股票开盘即涨停,联合国水事务署发来贺电称其为"人类水资源历史的转折点"。
在星宁集团的技术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将海水淡化与人工智能结合。最新研发的"水脑"系统,能通过卫星遥感实时监测全球水资源分布,自动调配输水网络。当沈知意看到系统模拟出的画面——撒哈拉沙漠边缘的村庄因获得稳定水源,十年内发展成绿洲城市——她立即决定启动"蓝色丝路2.0"升级版。
"通知外交部,"沈知意对助理说,"我们愿向'一带一路'国家免费提供移动式淡化设备,但要签署《水资源数据共享协议》。"她深知,掌握数据比单纯的技术输出更能建立战略优势。
与此同时,联盟的商业版图迅速扩张。在东南亚,三方合资建设的海上浮动淡化平台开始向岛国输送淡水;在中东,与石油巨头达成协议,用淡化水换取油田开采权;在欧洲,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将海水淡化标准写入欧盟饮用水法规。
然而,这场变革并非一帆风顺。欧美老牌水务企业组成"蓝色同盟",试图用专利壁垒遏制联盟发展。他们向国际法庭起诉星宁专利侵权,在媒体上大肆渲染"中国水霸权"威胁论。
沈知意却早有准备。在日内瓦的新闻发布会上,她当众展示了30年前的海水淡化技术专利文件:"这些专利在2015年己全部过期,我们的技术是完全自主研发。"她调出对比视频,"所谓的'侵权技术',在核心参数上与我们的专利存在本质区别。"
更具杀伤力的是,联盟突然宣布开放500项非核心专利,条件是签署《水资源公平分配公约》。这一举措瞬间瓦解了"蓝色同盟",众多中小国家纷纷倒戈。当美国某水务巨头发现其非洲市场份额被联盟产品迅速蚕食时,不得不放下身段提出合作。
2021年盛夏,第一届全球液态资源峰会在杭城召开。沈知意站在主会场中央,身后的大屏幕展示着联盟成立半年的成果:新建海水淡化厂127座,改善2.3亿人的用水问题,带动相关产业链创造1.2万亿美元产值。
"今天,我们不仅掌握了全球人的饮用水命脉,"她的声音通过全球首播传向世界,"更建立了新的资源分配规则。"当她宣布将推出"水权数字货币",实现水资源的透明交易时,台下掌声雷动。
散场后,宗庆后和钟睒并肩走向江边。"没想到有生之年,能参与这样改变世界的事业。"宗庆后望着对岸的星宁总部大楼,那里的灯光正组成"水润万物"的字样,"小沈那丫头,真是商业奇才。"
钟睒点头,目光投向浩瀚的江面:"但她最难得的,是让商业有了温度。"远处,星宁的科研船鸣响汽笛,载着新一批移动式淡化设备驶向非洲。这场由海水淡化引发的革命,正在重塑人类文明的未来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