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在宁王之乱平定后,虽局势渐稳,但百废待兴。苏尘将精力主要放在民生事务上,整日穿梭于京城与各地之间,督察各项恢复生产的政策落实情况。
在疫区,苏尘看到曾经荒芜的土地上,百姓们在官府的组织下,正热火朝天地开垦农田,播种新苗。他走到一位老农身边,关切地问:“老人家,现在种地,种子和农具都还够用吧?官府给的帮助能跟得上不?”
老农首起腰,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着说:“苏大人,您放心吧!多亏了朝廷的好政策,种子、农具都给我们发了,还有人指导我们怎么种。照这样下去,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
苏尘听后,心中稍安:“那就好。大家有什么困难,尽管跟官府说,朝廷一定会想办法解决。”
离开疫区,苏尘又来到遭受战乱的城镇。这里正在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工作,工匠们忙碌地修缮房屋,街道上的商铺也陆续重新开张。苏尘走进一家刚开业的面馆,与老板聊了起来。
“老板,重新开张还顺利吗?生意怎么样?”苏尘问道。
老板热情地回应:“托大人的福,一切都挺顺利。现在大家的生活慢慢恢复正常了,来吃面的人也越来越多。”
看到百姓们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苏尘感到十分欣慰,但他也明白,要实现真正的繁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此同时,朱瞻基在苏尘的建议下,开始更多地参与朝廷事务,积累治国经验。朱棣也有意培养他,时常让他参与一些重要的朝会和决策。
一次朝会上,讨论到如何进一步加强边防建设。朱瞻基起身说道:“皇爷爷,诸位大人,儿臣以为,边防不仅要加强军事防御,更要注重与周边部落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贸易往来,增进彼此了解和信任,化干戈为玉帛。”
大臣们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朱棣看着朱瞻基,眼中满是赞许:“吾孙所言极是。如今边关局势虽因宁王余孽的事暂时稳定,但仍不可掉以轻心。贸易往来既能互通有无,又能巩固边防,此乃良策。”
会后,朱棣对朱瞻基说:“瞻基,你今日的表现让朕很欣慰。但治国理政,不仅要有长远的眼光,还要注重细节。以后遇到问题,多向苏尘请教,他经验丰富,能给你不少帮助。”
朱瞻基恭敬地回答:“是,皇爷爷。孙儿定会向苏伯好好学习。”
此后,朱瞻基经常向苏尘请教各种问题,苏尘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见解传授给他。在苏尘的悉心指导下,朱瞻基处理事务的能力日益提升,在朝堂上也逐渐树立起了威望。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向好发展时,苏尘收到了一封神秘信函。信没有落款,只写着:“苏尘,你以为宁王余孽己除,大明就太平了?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小心你身边之人……”
苏尘看着信函,眉头紧锁。他反复思索,这封信究竟是谁送来的?“小心身边之人”又是什么意思?是宁王残余势力的警告,还是另有隐情?
苏尘决定先不声张,暗中展开调查。他首先对自己身边的人进行了一番观察,并未发现明显异常。但他知道,这封信绝非空穴来风,背后必定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
“管家,最近有没有陌生人在府邸附近徘徊?或者有没有什么异常的事情发生?”苏尘问管家。
管家回忆了一下,说道:“大人,倒是没有发现陌生人。不过,前几日有个自称是您旧识的人来访,但他不肯透露姓名,在门口等了一会儿就走了。”
苏尘心中一动,这个神秘访客或许与这封信有关。“你还记得他的模样吗?”苏尘急切地问道。
管家摇头:“他蒙着脸,看不清长相。但身材高大,声音有些沙哑。”
苏尘意识到,此事越发复杂。他决定从这个神秘访客入手,展开深入调查,务必弄清楚这封信背后的真相,以及即将来临的“更大风暴”究竟是什么。
苏尘安排李逸利用江湖人脉,寻找神秘访客的下落。李逸西处打听,却一无所获。神秘访客如同人间蒸发一般,没有留下任何线索。
“苏大人,我己经动用了所有关系,还是没有找到那个神秘访客的踪迹。此人似乎对我们的调查手段很熟悉,刻意避开了所有可能暴露的地方。”李逸无奈地向苏尘汇报。
苏尘心中明白,对方来头不小,且早有防备。但他没有放弃,继续思考着其他的调查方向。
“李逸,既然从神秘访客这边查不下去,我们就换个思路。你去调查一下近期京城内有没有什么异常的势力活动,特别是那些与宁王之乱有潜在关联的。”苏尘说道。
李逸领命而去。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苏尘发现京城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件背后,似乎都隐隐指向一个未知的势力。这个势力隐藏在黑暗之中,操控着一切,而苏尘却还未能看清它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