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寡妇门前那些事
李寡妇门前那些事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李寡妇门前那些事 > 第32章 寻访名师,初遇阻碍

第32章 寻访名师,初遇阻碍

加入书架
书名:
李寡妇门前那些事
作者:
林颜i
本章字数:
9158
更新时间:
2025-06-03

夜深人静,窗外只有虫鸣和偶尔几声犬吠。昏黄的豆油灯下,李淑琴正专注地为小宝缝制着一件新衣裳。布料是她特意去镇上扯来的二尺细棉布,虽不是什么绫罗绸缎,却是她能拿出的最好的了。颜色是沉稳的青灰色,耐脏,也适合小孩子穿。

灯影摇曳,将她略显清瘦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投在斑驳的土墙上。一针一线,密密麻麻,都凝聚着她对儿子未来的殷切期盼。她想起陈秀兰嫂子说起高家庄那位方老秀才时,那既敬佩又带着几分畏惧的神情。

“脾气古怪,束脩高昂,还挑剔学生……”

这些词汇在她脑海中盘旋。李淑琴知道,这条路恐怕不好走。但一想到小宝那双渴望知识的清澈眼眸,她便觉得再大的困难也必须去闯一闯。前世,她没能给小宝一个像样的童年,更遑论读书识字。这一世,她绝不能让遗憾重演。

她要让小宝堂堂正正地走进学堂,学知识,明事理,将来有能力选择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像村里大多数孩子那样,早早地就囿于田埂之间,重复着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娘,”小宝揉着惺忪的睡眼,从里屋光着脚丫跑了出来,小声地唤道,“您怎么还不睡呀?”

李淑琴放下手中的针线,心疼地将儿子拉到身边,用温暖的手掌包裹住他冰凉的小脚丫:“娘把这件衣裳缝好就睡。小宝快回去,仔细着晾了。”

小宝却依偎在她怀里,小脑袋好奇地看着她手中初具雏形的衣裳:“娘,这是给我的吗?真好看!”

“是啊,过几日,娘带小宝去拜访一位老先生,小宝穿着新衣裳去,要懂礼貌,知道吗?”李淑琴柔声叮嘱,手指轻轻梳理着儿子柔软的头发。

“嗯!小宝知道!那位老先生,就是秀兰姨说的,能教我认好多好多字的方老先生吗?”小宝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睡意全无。

“对,就是那位方老先生。”李淑琴点点头,看着儿子兴奋的小脸,心中既有期待,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她深知,在这个时代,读书不仅仅是花费银钱那么简单,更要看机缘,看先生的眼缘。

小宝用力地点点头,小拳头紧紧握着:“娘,我一定会好好表现,让方老先生喜欢我!”

李淑琴欣慰地笑了,亲了亲儿子的额头:“好孩子,娘相信你。”

又过了几日,地里的第一批辣椒己经红透了。李淑琴仔细挑选了一些品相最好、个头的辣椒,用细绳串起来,晾在屋檐下,像一串串红玛瑙,煞是喜人。她留下了一小部分自家食用和留种,其余的则打算拿到镇上去卖。

这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李淑琴便起了床。她先是给小宝穿上了那件新缝制的青灰色细棉布短褂。新衣裳衬得小宝原本就清秀的小脸更添了几分书卷气,像个小大人似的。李淑琴满意地打量着,又替他理了理衣襟。

早饭是简单的红薯粥配咸菜,但母子俩吃得都很香。饭后,李淑琴从柜子里取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她精心准备的束脩礼。她思来想去,方老秀才那样的人物,寻常的米面油盐怕是看不上眼。她便用平日里积攒下来的铜板,称了二斤红糖,又买了半斤镇上点心铺子卖剩下的点心渣子,虽然不成个儿,但味道还是好的,用干净的油纸仔细包好。这点东西,在她看来己经是倾其所有,希望能表达自己的诚意。

“小宝,跟娘走,咱们去高家庄。”李淑琴牵起小宝的手,另一只手拎着那个装着红糖和点心渣子的小包袱,锁好了院门。

清晨的乡村小路还带着露水,空气清新。母子俩一深一浅的脚步,踏碎了路边的宁静。高家庄离李家村不算太远,大约五六里路,但多是田埂小道,走起来也颇费些功夫。

小宝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去陌生的地方,一路上显得格外兴奋,小嘴叽叽喳喳问个不停。

“娘,高家庄是不是比咱们李家村大呀?”

“娘,方老先生的家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有很多很多书?”

“娘,方老先生会考我认字吗?我写的‘李瑾瑜’三个字,他会喜欢吗?”

李淑琴耐心地一一回答着,心中却在反复思量着待会儿见到方老秀才该如何措辞。她既要表现出求学的诚心,又不能显得过于卑微,失了骨气。毕竟,她是想让儿子堂堂正正地去读书,而不是去乞求施舍。

走了约莫一个时辰,远远地便能望见高家庄的轮廓了。高家庄确实比李家村要大上一些,房屋也更齐整。按照陈秀兰的指点,李淑琴很容易就找到了村西头那座与众不同的院落。

院子是用青砖砌的墙,虽然有些地方砖石己经风化剥落,但比起李家村普遍的土坯墙,己经显得相当气派了。院门是两扇黑漆木门,门上没有寻常农家的对联福字,只在门楣上方悬着一块略显陈旧的木匾,上面龙飞凤舞地刻着两个字,李淑琴认得,是“静心”二字。字迹苍劲有力,透着一股书卷之气。

单看这院门和匾额,便知主人的身份与众不同。

李淑琴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上前轻轻叩了叩门环。

“笃笃笃——”

清脆的敲门声在安静的巷子里显得格外清晰。

过了一会儿,门内传来一阵脚步声,接着“吱呀”一声,木门从里面拉开了一条缝。一个约莫五十来岁,头发花白,面容清瘦,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深色长衫的老者,从门缝里探出头来,目光带着几分审视,落在李淑琴母子身上。

“你们是何人?找老夫有何事?”老者的声音有些沙哑,语气平淡,却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李淑琴连忙躬身行礼,恭敬地说道:“老先生安好。民妇李氏,携幼子李瑾瑜,从邻村李家村而来,听闻先生学识渊博,品行高洁,特来拜访,想为幼子寻一个启蒙的良师。”

方老秀才的目光在李淑琴身上停留了一瞬,又仔仔细细地打量着她身旁的小宝。小宝被他看得有些紧张,下意识地往李淑琴身后躲了躲,但还是记着娘亲的嘱咐,小声地跟着喊了一声:“老先生好。”

方老秀才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淡淡道:“李家村的?老夫与你们村素无往来。况且,老夫收徒,束脩不菲,规矩也多,并非什么人都收的。”他的语气虽然算不上严厉,但那股子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疏离感,却扑面而来。

李淑琴心中一紧,知道这是遇上阻碍了。陈秀兰嫂子说得果然没错,这方老秀才确实不好相与。

但她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决心。她再次躬身,语气诚恳:“先生明鉴,民妇知道先生收徒规矩严,束脩亦非寻常人家能轻易负担。但民妇只有这一个孩儿,纵然砸锅卖铁,也想让他读书识字,将来能明事理,做个有用之人,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这是民妇备下的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还望先生不要嫌弃。”

说着,她将手中的布包袱双手奉上。

方老秀才的目光扫过那布包袱,并未伸手去接,只是嘴角似乎逸出一丝若有若无的嘲讽:“有用之人?哼,如今这世道,读书就能做有用之人了?不过是多些穷酸罢了。你一个寡妇人家,带着个孩子,能有多少家底?还是早些让孩子学门手艺,将来有口饭吃,才是正经。”

这话像一盆冷水,兜头浇下。李淑琴只觉得心口一阵发堵,脸上也有些火辣辣的。她知道对方说的是实话,也是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普遍认知。但她不甘心!她不甘心小宝的未来就此被定格。

“先生此言差矣。”李淑琴深吸一口气,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迎向方老秀才审视的眼神,“民妇虽是一介妇人,却也明白‘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道理。学手艺固然能糊口,但读书能明智,能开阔眼界,能知晓天地之大,古今之变。民妇不求小儿将来能光宗耀祖,加官进爵,只求他能做一个心明眼亮、有见识、有担当的人。至于束脩,民妇如今虽不宽裕,但民妇有手有脚,定会竭尽所能,绝不会短了先生的束脩。”

她的话语不卑不亢,掷地有声。那份为了儿子不惜一切的决心,以及对知识的尊重,让方老秀才眼中那丝嘲讽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诧异和深思。他教书多年,见过太多望子成龙的父母,也见过太多功利心极强的家长,像李淑琴这样,不求功名利禄,只求孩子明理增智的,倒是不多见。尤其还是一个寡妇。

他沉默了片刻,目光再次落到小宝身上。小宝一首安静地牵着李淑琴的衣角,此刻似乎也感受到了娘亲的决心和老先生态度的微妙变化,他鼓起勇气,从李淑琴身后探出小脑袋,用清脆的声音说道:“老先生,我娘教我认字了!我还会写我的名字!我叫李瑾瑜,瑾是美玉的瑾,瑜也是美玉的瑜。我娘说,希望我像美玉一样,纯洁美好,对别人有用。”

童言稚语,却清晰流利,尤其是“美玉”的比喻,显然是经过思考的。

方老秀才闻言,眼中闪过一抹异色。他仔细端详着小宝,见这孩子虽然衣着朴素,但眉清目秀,眼神灵动,透着一股子与寻常村童不同的聪慧之气。

“哦?你会写自己的名字?”方老秀才的语气依旧平淡,但似乎多了几分探究的意味,“那你写给老夫看看。”

李淑琴心中一喜,连忙对小宝道:“小宝,快,用手指在地上写给老先生看。”

小宝用力点点头,蹲下身子,伸出小小的手指,在门前那片还算平整的泥地上,一笔一划地写了起来。他写得很慢,很认真,小小的眉头微微蹙着,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很快,“李”、“瑾”、“瑜”三个歪歪扭扭却依稀可辨的字出现在地上。

方老秀才眯着眼睛看了半晌,没有说话。

李淑琴的心又提了起来,紧张地看着他。她知道,小宝写的字肯定算不上好,笔画也未必都对,但对于一个从未正经上过学、只跟着她学了几天、年仅五岁的孩子来说,己经很不容易了。

良久,方老秀才才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带着几分疏离:“字倒是认得几个,只是根基太浅,野路子罢了。老夫收徒,一看天资,二看勤勉,三看家境。天资不足者,朽木不可雕也;不肯勤勉者,玉不琢不成器;家境贫寒者,非老夫不愿教,实乃束脩笔墨,皆是开销,恐难以为继,反误了前程。”

这番话,句句在理,却也句句像是在婉拒。

李淑琴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她知道,方老秀才这是不看好她们。

“先生,”她还想再争取一下,“小宝天资尚可,也肯下功夫,至于家境……民妇……”

方老秀才摆了摆手,打断了她的话:“罢了,今日天色不早,你们回吧。此事,容老夫思量几日。”

说完,他也不等李淑琴再说什么,“吱呀”一声,便将门重新关上了,只留给李淑琴母子一个紧闭的门板。

李淑琴怔怔地站在门外,心中五味杂陈。虽然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但方老秀才最后那句“容老夫思量几日”,却也并非完全的拒绝,似乎还留了一线希望。

小宝仰起小脸,看着娘亲,眼中有些失落和不解:“娘,方老先生是不是不喜欢我?”

李淑琴回过神来,勉强挤出一个笑容,蹲下身,摸了摸儿子的头,柔声道:“傻孩子,方老先生没有说不喜欢你。他说要考虑考虑,说明我们还有机会。小宝今天表现得很好,娘为你骄傲。”

她将地上的布包袱重新拾起,心中暗道:看来,想让方老秀才收下小宝,光有诚心还不够。

她牵起小宝的手,轻声道:“走,小宝,咱们回家。娘一定会想到办法,让你跟着方老先生读书的。”

回去的路上,小宝的情绪明显有些低落。李淑琴一边安慰着儿子,一边在心中盘算着。方老秀才提到了天资、勤勉和家境。勤勉自不必说,小宝的天资,她也相信不差。最大的难题,恐怕还是家境,以及如何让方老秀才真正看到小宝的潜力。

“思量几日”,这其中可操作的空间就大了。她不能坐等方老秀才的答复,必须主动出击。

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在母子俩身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李淑琴的眼神,在短暂的失落之后,重新燃起了斗志。她李淑琴,两世为人,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这点小小的阻碍,还难不倒她!

她低头看了一眼手中的布包袱,又看了看身边儿子那张略带沮丧的小脸,心中一个念头渐渐清晰起来。

寻访名师之路,初遇阻碍,但她绝不会轻易放弃。为了小宝的前程,她愿意付出任何代价。而这位脾气古怪的方老秀才,或许,正是她为小宝寻找到的,那块能够雕琢美玉的良石。只是这块良石,需要她用更多的智慧和耐心去打动。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