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22日,北方县城的蝉鸣在闷热的空气中撕扯,二中校门口的公告栏前挤满了学生。高三(2)班的周远扒着铁栏杆,盯着那张边角卷起的传单——泛黄的纸上印着"星芒肉饼店暑期招聘:月薪6000元+奖金2000元,包食宿",下方配图是杭城分店明亮的落地窗,玻璃映着穿制服的年轻店员笑容灿烂。
"这不可能吧?"同桌王强推了推生锈的眼镜框,"咱县城工厂月累死累活才八百块,去南方端盘子能挣这么多?"
周远没吭声,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他想起卧病在床的母亲,想起抽屉里皱巴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学费那栏的数字像道永远跨不过去的坎。传单右下角印着"负责人:沈知意",这个名字他在《商业周刊》上见过——十西岁创立星芒,两年开出33家分店,被称为"商界神童"。
当晚,周远翻出压箱底的牛仔包,往里面塞了两件换洗衣物和半袋馒头。父亲在院子里编竹筐,粗糙的手掌被竹条割出道道血痕:"远儿,听说你要去南方?"
"爸,我想试试。"周远别过脸,不敢看父亲佝偻的背,"等我挣了钱,给妈买药。"
三天后的清晨,周远挤上了开往杭城的绿皮火车。车厢里汗味、泡面味混着此起彼伏的呼噜声,他缩在过道角落,听邻座大叔聊起星芒肉饼店:"那店可仁义,我侄女在那儿干了俩月,攒够了嫁妆钱!"
当杭城的霓虹刺破暮色时,周远的球鞋己经磨破了底。星芒总部的招聘处排着望不到头的长队,操着各地口音的年轻人攥着报名表,眼神里燃着相似的渴望。队伍里有人小声议论:"听说沈总今天亲自面试!""她才十西岁,能管这么大的企业?"
突然,人群骚动起来。穿着白衬衫黑西裤的沈知意抱着文件快步走来,齐肩短发被空调风吹起,她停在周远面前:"同学,你的报名表填错了。"
周远低头,发现自己手抖着把出生日期写成了1974年。"对,对不起......"他涨红着脸要重填,却见沈知意己经掏出钢笔:"我帮你。"她边写边问:"看你是北方口音,以前做过餐饮吗?"
"在县城饭店端过盘子。"周远盯着她行云流水的字迹,"我能吃苦,什么活都能干!"
沈知意抬头笑了笑,露出虎牙:"我们缺的不是苦力。"她指着墙上的"创新榜",上面贴着员工设计的"节气限定套餐""方言点餐系统"等创意,"星芒需要会思考的人。你有什么特长?"
周远想起自己在学校办黑板报的经历,鼓起勇气说:"我会画画,也写过小说......"
三天后,周远被分配到新成立的品牌宣传部。他的第一项任务,是为即将开业的东北分店设计海报。当他把初稿——用雪人和肉饼组成的"东北限定款"交给沈知意时,女孩的眼睛亮了:"就用这个!你再想想,能不能把东北二人转元素加进去?"
在星芒的日子快得不可思议。周远白天跟着苏睛学设计软件,晚上在员工图书馆啃《市场营销学》。有次熬夜做促销方案,沈知意路过办公室,往他桌上放了杯热牛奶:"别学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发薪日那天,周远摸着存折上五位数的数字,在员工宿舍的走廊里偷偷抹眼泪。他立刻给家里汇了五千块,附言栏写着"给妈买药"。当晚,父亲的电报来了:"儿啊,镇上人都知道你在南方出息了,村长说要把你的事写进光荣榜!"
随着北方员工增多,沈知意专门成立了"南北文化融合小组",周远被推选为组长。他们改良的酸菜肉饼、地三鲜卷饼在北方分店大卖,还设计出"闯关东套餐",把东北民俗搬进了门店装饰。
1994年的中秋,星芒总部摆起流水席。沈知意站在露台,看着来自五湖西海的员工们碰杯欢笑。周远抱着新研发的月饼礼盒走来,礼盒上印着他画的"星芒照九州"插画。
"沈总,谢谢您。"周远声音发颤,"要不是您,我可能现在还在县城搬砖。"
沈知意望着天上的圆月,想起两年前那个在厨房煎肉饼的自己:"是你们成就了星芒。"她指着远处新亮起的分店招牌,"看,又一颗星星亮起来了。"
此时的北方县城,越来越多年轻人踏上开往杭城的列车。他们的行李里除了换洗衣物,还装着对未来的憧憬。而在星芒肉饼店的员工墙上,周远的照片旁贴着他写的一句话:"原来一个人的梦想,真的可以照亮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