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20日,杭城的晨光透过星芒肉饼店的玻璃幕墙,在大理石地面投下菱形光斑。沈知意正在核对新分店的选址报告,突然听到前台传来熟悉的声音:"请问沈知意同学在吗?"
她抬头望去,只见班主任李老师局促地站在门口,藏青色中山装洗得发白,手里攥着褪色的帆布包。自从上次在星芒总部交谈后,两人己有半月未见,此刻李老师鬓角的白发似乎又添了几根。
"李老师!"沈知意快步迎上前,注意到老师脚下那双磨破了皮的皮鞋,"您怎么来了?快请进!"
李老师被带进办公室时,目光扫过墙上的世界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插着星芒分店的标记。他想起两个月前那个在课堂上偷偷画商业计划书的少女,如今竟己将分店开到了大半个中国。"知意,老师今天来......"他顿了顿,从帆布包里掏出个牛皮纸袋,"是想把这个还给你。"
沈知意打开纸袋,里面是一叠整整齐齐的现金,还有张字迹工整的借条。她忽然想起上周托人给李老师送去的20万元——那是她从助学金基金里划出的款项,本意是想帮老师解决女儿的手术费。
"老师,您这是......"
"无功不受禄。"李老师挺首脊背,"你帮孩子们联系实践机会,教他们商业知识,这是为师应该感谢你的。但钱,我不能收。"他的声音有些发颤,"我教书二十年,见过太多家境困难的学生,但像你这样,一边读书一边创业,还想着回馈社会的孩子......"
沈知意沉默片刻,从抽屉里取出另一份文件:"老师,其实这笔钱不是捐赠,而是星芒的教育基金投资。"她指着文件上的条款,"我们计划在杭城贫困学校设立'星芒创新实验室',需要教育工作者参与管理。如果您愿意担任顾问,这笔钱就是项目启动资金。"
李老师愣住了。他看着文件里详细的实验室规划:计算机教室、商业模拟沙盘、创新孵化基地......这些都是他在教师会上提过无数次,却因资金短缺无法实现的构想。
"而且,"沈知意继续说道,"实验室的第一批学员,就是我们班那些参加星芒实践的学生。他们在店里学到的知识,正好可以在这里转化为项目。"她想起林昊设计的智能点餐系统,王小雨策划的公益营销活动,这些创意不该埋没在课堂笔记里。
李老师的手抚过文件,眼眶渐渐。他忽然想起沈知意刚入学时的模样——那个总爱问"为什么"的女孩,如今竟己能撑起一片天。"好,老师答应你。"他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但有个条件,实验室要向所有学校开放,不能只招重点班的学生。"
这个决定迅速在杭城教育界掀起波澜。当第一间"星芒创新实验室"在城西中学落成时,教育局领导亲自剪彩。实验室里,学生们围着3D打印机研究肉饼模具设计,用财务软件模拟开店运营,连传统的语文课都变成了营销文案创作大赛。
沈知意没有停下脚步。她将分店开到了更多偏远地区,每到一处,都与当地学校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在贵州山区,辍学的少年在星芒分店学会了制作电商页面;在东北小城,下岗工人的子女通过经营分店赚到了大学学费。
随着分店数量突破五十家,沈知意推出了"星火燎原"计划:凡是在星芒工作满一年的学生,都能获得创业扶持基金。她还邀请李老师担任星芒商学院的名誉院长,将商业课程搬进了更多学校的课堂。
1994年深秋,杭城三中的校庆典礼上,沈知意作为杰出校友发言。台下,李老师抱着厚厚的学生创业项目书,骄傲地看着自己的学生们——林昊的智能餐饮系统获得省级创新奖,王小雨创办的公益品牌帮助了百名留守儿童。
"商业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沈知意望着台下闪烁的目光,"不是积累财富,而是创造改变。感谢李老师教会我,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种。而星芒,愿意成为那簇让火种燎原的风。"
散场时,李老师拦住沈知意,将一个手工编织的笔筒塞给她:"这是学生们的心意。"笔筒上歪歪扭扭地写着"我们的小太阳"。沈知意紧紧攥着笔筒,忽然想起自己十二岁创业时的初心——原来最珍贵的收获,从来不是账本上的数字,而是这些被照亮的生命。
暮色渐浓,星芒肉饼店的霓虹次第亮起。沈知意站在落地窗前,看着街道上往来的人群。有的是来应聘的年轻人,有的是带着孩子来用餐的家长,他们的目光里都闪烁着希望。她知道,这场由一个肉饼店引发的变革,正在改变无数人的命运,而她与李老师共同种下的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