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13日,绿皮火车在华北平原的铁轨上哐当前行,车窗外的玉米地与砖瓦房连成流动的画卷。沈知意将《计算机网络原理》倒扣在膝头,听着苏睛用德语背诵哲学论文,忽然被隔壁传来的惊呼声打断。
"这不是沈董吗?"烫着卷发的中年阿姨扒着隔断,手里的搪瓷缸差点泼出茶水,"我家晓峰在星芒郑州分厂打了三年暑假工!"她转头朝车厢另一头大喊,"晓峰!快过来!是你老板!"
戴着黑框眼镜的少年挤过人群,工装裤口袋还别着星芒工牌。"沈董,真的是您!"他攥着衣角的手微微发抖,"多亏在店里打工,我攒够了大学学费,下个月就去读计算机系......"
沈知意笑着起身让座,注意到少年鞋底磨出的破洞。"坐,和我说说厂里的情况。"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两盒新研发的坚果能量棒,"尝尝这个,提提神。"
晓峰接过零食,眼眶泛红:"分厂现在可气派了,林厂长带着我们改造生产线,还教我们用电脑记账......"他突然压低声音,"工友们都说,您是商业天才,学什么会什么。"
这句话引来周围乘客的侧目。穿中山装的教师模样男子推了推眼镜:"听说沈董被清华破格录取,学的还是五个专业?"
"是真的。"苏睛合上书本,眼中带着骄傲,"知意不仅自学了工商管理、心理学,还在研究计算机芯片设计,连金融系的教授都提前给她开了书单。"
车厢里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卖茶叶蛋的大爷凑过来:"女娃,你咋学这么多?脑子装得下吗?"
沈知意望向窗外飞驰而过的电线杆,思绪回到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其实很简单,"她翻开笔记本,泛黄纸页上用五种颜色的笔写满批注,"商业是理解人性的艺术,心理学教我洞察需求,哲学帮我思考本质,计算机和芯片技术则是未来的根基。"她举起德语课本,"至于语言,就像多配了几把钥匙,能打开不同世界的门。"
中年阿姨听得入神,突然抹起眼泪:"我家晓峰要是有你一半出息......"
"阿姨,晓峰很优秀。"沈知意握住少年的手,触感粗糙却充满力量,"在流水线上琢磨出包装改良方案的人,比很多高学历者更懂实践。"她掏出名片,"等你开学遇到专业问题,随时联系我。"
夜幕降临,车厢里的白炽灯在玻璃上投下斑驳光影。沈知意打开折叠桌,摊开雷军寄来的WPS升级方案,突然听见隔壁传来压抑的抽泣。原来是返乡的打工妹在给孩子写信:"囡囡,妈妈在星芒攒够了下学期学费,等过年就给你买新书包......"
"姐姐,能借您钢笔用用吗?"沈知意递过英雄牌钢笔,笔尖在信纸上沙沙作响。她想起创业初期,那些在厨房帮工的阿姨们,用皲裂的手包出一个个金黄的肉饼。商业不该是冰冷的数字游戏,她在心里默念,而是照亮他人的星火。
第三日清晨,火车驶入黄河大桥。沈知意站在连接处,感受着钢铁桥梁的震颤。苏睛抱着《国际金融市场》走来,书页间夹着美元、日元的纸币标本。"知意,你说我们在清华,能做出改变行业的东西吗?"
"当然。"沈知意指向远处的炼油厂,烟囱吐出的白烟与朝霞交织,"就像改良肉饼要从面粉开始,改变世界要从最基础的地方突破。"她摸出诺基亚手机,屏幕上跳动着宗庆后的新消息——娃哈哈二十西节气系列己完成配方调试。
火车鸣笛穿过隧道,黑暗中,沈知意打开手机电筒,照亮苏睛惊讶的脸。光束扫过车厢,打工者们疲惫的睡姿、学生捧着书本的侧影、乘务员巡视的剪影,在昏暗中勾勒出百态人生。当光明重新涌来时,她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多学科学习,或许正是为了看懂这复杂而鲜活的时代图景。
三天三夜的旅程,沈知意收获了比任何课堂都珍贵的实践课。当清华园的红墙终于出现在视野中时,她背包里的笔记本又多了三十七条来自乘客的需求记录——从打工子弟的教育困境,到小县城的商业痛点。这些零散的星光,终将汇聚成照亮未来的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