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千金纪事
沈家千金纪事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沈家千金纪事 > 第四十七章 丰碑矗立

第四十七章 丰碑矗立

加入书架
书名:
沈家千金纪事
作者:
穿越神探夏洛克
本章字数:
3158
更新时间:
2025-04-29

1997年12月28日,杭城的天空被铅云压得低垂,却挡不住钱塘江畔的热烈气氛。中国黄页新落成的办公大楼前,红色绸带在寒风中翻飞,巨型电子屏实时播放着香港回归后的经贸数据——沪深港通试点筹备启动、珠三角制造业订单增长37%,每一组数字都在诉说着时代的巨变。

马云穿着笔挺的西装,握着剪刀的手微微发颤。他身后,沈知意、宗庆后等商界代表整齐列队,远处围观的群众踮着脚张望。"五、西、三......"倒计时声中,剪刀落下的瞬间,覆盖大楼的红绸如瀑布般滑落,露出玻璃幕墙上金色的"中国黄页"LOGO,在冬日的阳光下折射出璀璨光芒。

"这座大楼,叫'数字方舟'!"马云的声音通过扩音器响彻全场,"它不仅是我们的办公场所,更是中国企业驶向世界的起点!"他转头看向沈知意,眼中满是感激,"感谢知意提出的'互联网博物馆'创意,让每个参观者都能触摸到中国互联网的脉搏。"

博物馆内,泛黄的第一代中国黄页宣传单、老式拨号上网设备、手写代码稿整齐陈列。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互动墙,访客可以通过触屏体验1995年网页制作的全过程。沈知意站在"香港回归特别展区"前,指着墙上的照片讲解:"这张是回归当天,我们连夜上线的'香港之窗'专题,48小时内点击量突破百万......"

与此同时,深圳湾畔的数字经济大厦也举行了封顶仪式。马华腾戴着安全帽,和宿华一起将刻有"1997-2047"字样的纪念牌嵌入楼顶。无人机群从海面掠过,在空中拼出OICQ企鹅的图案,引得工人们纷纷放下工具欢呼。"知意,你看!"马华腾通过视频通话展示全景,"大楼采用了你建议的'生态办公'理念,光伏板屋顶能满足60%的用电需求。"

沈知意站在星宁公司的新办公室里,透过落地窗俯瞰京城的车水马龙。300平的旧公寓早己完成使命,取而代之的是占据写字楼整层的现代化空间。会议室的智能白板上,实时跳动着星宁孵化项目的数据:教育类APP用户突破500万,农业物联网系统覆盖23个省份。她翻开日记本,写道:"建筑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时代精神的凝固。"

当晚,沈知意受邀参加央视《经济半小时》的特别节目。演播厅的背景墙上,两座大楼的灯光秀同步首播——杭州的"数字方舟"用灯光勾勒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深圳的数字经济大厦则投射出不断变幻的二进制代码。主持人将话筒对准沈知意:"作为最年轻的商业领袖,您如何看待这些建筑的意义?"

"它们是桥梁。"沈知意望向镜头,眼神坚定,"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内地与香港,更连接无数创业者的梦想。"她调出一组数据,"中国黄页的大楼里,专门设立了香港青年创业基地;数字经济大厦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建了联合实验室。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延伸,更是创新生态的融合。"

节目播出后,引发了全国热议。第二天,沈知意的办公室收到来自香港的数十封邮件,有青年创业者申请入驻孵化基地,也有高校教授寻求技术合作。她随手点开一封邮件,署名"林晓峰"的香港大学生写道:"看了您的采访,我和同学开发了一款跨境贸易匹配程序,希望能得到指导......"

12月31日深夜,沈知意独自来到数字方舟的顶层观景台。杭城的灯火与钱塘江的波光交相辉映,远处的数字经济大厦也亮起跨年灯光。手机接连震动,马云、马华腾、宗庆后发来消息,内容不约而同:新一年,继续并肩作战!

她望向香港的方向,那里的烟花己提前绽放。笔记本上,新的计划正在展开:星宁将联合两座大楼,发起"数字丝绸之路"计划,帮助内地企业通过香港走向世界;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寒风吹过,她裹紧大衣,在日记最后写下:"当大楼的灯光照亮夜空,我们便不再是逐光者,而是成为了光本身。"

零点钟声响起的瞬间,杭城与深圳的两座地标同时变换灯光,在夜空中拼出"1998"的字样。沈知意举起手机拍照,画面中,数字与星光交织,恰似一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