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桑林祷雨的起源
桑林祷雨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开国之君成汤时期。成汤灭夏得到天下后,遭遇持续大旱,五年没收成。于是,商汤便在桑林中向神祈祷,开启了帝王祈雨的先河。
在古代,桑林有着特殊的地位。《商都历史】桑林祈雨:商汤的吸引力法则》中提到,昔日,桑林繁茂,与五谷并重,不仅是衣被之源,更是医药之基。《齐民要术》中便有 “桑椹干储,以备凶年” 之说,而孟子亦言,五十株桑树足以养家糊口,足见桑树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桑树因其多子多福、全身是宝的特质,更被赋予了吉祥、多宝、万紫千红的象征意义,据《白虎通》所载,桑树还被视为太阳的象征,承载着生命之源的崇高地位,这也是汤王选择桑林作为祈雨圣地的原因之一。
商汤即位后,励精图治,与民休息,然天不佑人,连年大旱,民不聊生。太史占卜后言,需以活人祭天以求甘霖。汤王闻之,毅然决然,言:“若必以人祭,则吾当自献。” 群臣力阻,汤王不为所动,言:“吾民皆良善,何忍以之祭天?” 遂决意以已身代民受难,剪发断甲,身披白茅,乘白马素车,至桑林之中,虔诚祷告,自责其过。
《桑林祷雨成语故事 - 语文迷》《桑林祷雨_意思,出处,故事_【成语故事】》《桑林祷雨 - 百科》《历史典故:《桑林祷雨》来历意思解释 - 典故出处》《桑林祷雨 (桑林祷雨)- 百科》等资料中均对成汤桑林祷雨的故事有详细记载。成汤在桑林祷雨时,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欤?民失职欤?宫室崇欤?女谒盛欤?包苴行欤?谗夫昌欤?” 成汤的话还没有说完,方圆数千里便下起了大雨。
成汤桑林祷雨的故事,不仅是对古代帝王心系苍生、勇于担当精神的颂扬,更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治者与民众同舟共济理念的生动体现。
二、桑林祷雨的过程
1. 成汤的决心
商朝开国之君成汤,面对持续五年颗粒无收的大旱,毅然决定以自身为祭品,祈福于上天。他先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斋戒以洁净身体,不再饮酒,只食素食;接着剪发、断爪,以示决绝。随后,他身着素衣,乘坐素车白马,身婴白茅,庄重而肃穆地前往桑林之野。他的身影在广袤的大地上显得孤独而坚定,却又充满了对百姓的关爱与担当。
2. 自我责备
成汤来到桑林后,以六事自责。他站在天地之间,声音洪亮而真诚:“政不节欤?民失职欤?宫室崇欤?女谒盛欤?包苴行欤?谗夫昌欤?” 他反思自已的政令是否得当,是否让百姓失去了生计,宫室是否过于奢华,后宫是否干预政事过多,是否存在贿赂横行的现象,以及是否让谗言之人得势。成汤的自我责备,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君主的自省与担当,他将百姓的疾苦放在心头,勇于承担责任。
3. 天降甘霖
成汤的话还没有说完,仿佛上天也被他的真诚所感动。瞬间,方圆数千里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紧接着,大雨倾盆而下,滋润了干涸的土地。百姓们欢呼雀跃,他们在雨中奔跑、歌唱,庆祝这场久旱后的甘霖。成汤的牺牲精神和自我责备,换来了上天的回应,也让百姓们看到了一位真正心系苍生的君主。这场大雨不仅缓解了旱情,也让商朝的百姓对成汤更加敬仰和爱戴。成汤的桑林祷雨,成为了一段千古传颂的佳话,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统治者与民众同舟共济的理念。
三、桑林祷雨的意义
宣扬贤君德行
古人以 “桑林祷雨” 用为颂扬贤君德行的典故,成汤在这一事件中充分展现了以民为本、勇于担当的品质。成汤作为商朝开国之君,面对持续大旱,五年颗粒无收的困境,毅然决定以自身为祭品,祈求上天降雨。他的行为体现了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将百姓的疾苦放在心头,勇于承担责任。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在当时感动了百姓,也为后世树立了贤君的典范。成汤的事迹被记载于多部古籍中,如《吕氏春秋》《墨子》《荀子》《国语》《说苑》等,这些记载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成汤德行的颂扬。他的行为激励着后世的统治者,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疾苦,勇于担当责任。
天人感应的思考
古人相信 “天人感应”,桑林祷雨虽充满迷信,但也促使人们将水旱等天灾与治理天下的过失结合进行反思。在桑林祷雨的事件中,成汤以六事自责,反思自已的政令是否得当、百姓是否失去生计、宫室是否过于奢华、后宫是否干预政事过多、是否存在贿赂横行的现象以及是否让谗言之人得势。这种反思体现了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认为自然界的异常现象是上天对人的谴责和嘉奖的兆示。古人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人应按天的意志来行动,人要与世界万物和谐相处。当发生自然灾害时,古人会反思自已的行为是否违背了天意,及时改过,争取挽回天意。这种天人感应的思想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也促使人们对自已的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正如孔子作《春秋》,以灾异来谴告人,使人反省改过;墨子倡导 “尊天顺天”,认为人君须要时时刻刻注意自然变异,检查自已的德行。桑林祷雨的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思考,以及他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反思和行动。
四、桑林祷雨的历史背景
1. 旱灾频繁
从公元前 206 年到 1936 年的 2142 年中,中国共发生旱灾 1035 次,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中国历史上旱灾频繁发生,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从夏代末年(约公元前 1809 年)伊洛河流域大旱开始,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记录。秦汉时期,旱灾也是时有发生。西汉 230 年间共有 46 次旱灾记录,平均约每 5 年发生 1 次旱灾;东汉 196 年间共有 77 次旱灾记录,平均约 2.5 年发生 1 次旱灾。秦汉时期,旱灾高发期分别有西汉成帝、哀帝时期和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安帝、顺帝、献帝时期。东汉安帝时期是旱灾发生最频繁的时期,平均 1.4 年出现 1 个旱灾年份。此外,从宋嘉泰《会稽志》记载来看,东汉汉安二年(143)与建康元年(144)会稽郡旱,自此之后,到 1949 年前的 1806 年间,史籍可查的旱灾有 524 年,平均 3.4 年有一年。其中清代平均 1.5 年有一年,民国时期平均 1.2 年有一年。
中国历史上有四次重大旱荒令人痛心。“丁戊奇荒” 是光绪初年发生于我国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的一次特大灾荒,以干旱为其突出表征。从 1876 年到 1879 年,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持续 4 年遭受大面积干旱,农产绝收,田园荒芜,“饿殍载途,白骨盈野”,因饥荒及疫病致死的人共约 1300 万。此次灾害是有清一代最大的一场劫难,山西、河南灾情最深。
2. 帝王祈雨传统
商汤开启帝王祈雨先河后,祈雨活动便连绵不绝。商朝开国之君成汤,在面对持续大旱,五年没收成的困境时,选择在桑林中向神祈祷,开启了帝王祈雨的传统。此后,历代帝王在遭遇旱灾时,也常常举行祈雨活动。
从周代起,求雨仪式不断演变。先是 “烄” 的求雨仪式被 “焚” 的求雨仪式替代。“焚” 是一种相当庄重严肃的求雨仪式,应先祈祷和 “暴”,实在无奈才 “焚”。“暴” 就是将人置烈日下暴晒的求雨方法。后来,“焚巫” 逐渐为 “暴巫” 所取代,即让巫在烈日下暴晒,以晒替代焚祈祝降雨。但 “焚” 和 “暴” 这两种求雨仪式仍然很不人道,渐渐又产生了 “雩” 的求雨仪式。周代,“雩” 是统治者的主要求雨仪式,主角是帝王官员,而从事乐舞的配角是巫觋。汉代思想家董仲舒通过对古文献中求雨案例的整理,运用阴阳和五行理论,对求雨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诠释,成为官方较长时期求雨仪式参照的范本。
到了北宋时期,研究出了各种各样的祭祀祈雨法。如唐朝李邕的祈雨法又称 “五龙堂祈雨法”,在宋真宗咸平二年初被采用;宋真宗景德三年又颁布了 “画龙祈雨法”。这些祈雨法反映了古代人对上天的敬重与幻想,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
清朝康熙、乾隆等皇帝也有祈雨活动。康熙早年虔信精诚格天,分别于十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六年五次亲诣天坛祈雨。乾隆初年,清廷将常雩正式升格为每年的 “大祀”,礼仪的政治性更加突出。
五、桑林祷雨的相关文化现象
1. 桑林之舞与祈雨仪式
(1)桑林之舞的产生
祈雨仪式除了呼号祈祷声之外,少不了舞蹈的加入,于是桑林之舞便产生了。从战国青铜器上所谓的 “采桑纹” 进行浅层理解认为,这些图案代表了当时采桑以歌舞助兴的情形。但随着考古学家的深入研究,出现了不同观点。一种认为这是与生殖崇拜有关的礼仪活动 “高禖”,是男女欢爱的风俗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是青年男女贵族之间春游与歌舞,描绘了当时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第三种则认为 “采桑图” 是祈雨仪式,桑林之舞是桑林文化的最初体现。在这三种观念中,祈雨仪式是最为合理的观点。因为使用舞蹈祈雨,世界的各个地方都曾有过这样的形式,并且通过对比,结合其他青铜器上的纹饰不难发现,大多是纹制军事、政治以及艺术方面的场面,如果仅仅是贵族男女之间的游山玩水,未免过于俗化。《金枝》中曾记载,人们通过舞蹈以降神求雨与利用顺势巫术控制雨水。在古代,就有一种专门祈雨的职业 —— 巫者,求雨是巫者的专业。当然,先人祈雨的舞蹈并不是随意发挥的,而是根据龙神的形象联想以及雷雨降临时的场景,创作出完整的一套舞蹈。舞动身姿是为了模拟闪电的形象,舞蹈时婀娜多姿加上挥动手臂,抛动衣袖与雷雨前闪电的姿态非常相似,鼓声浩大相似雷声,这都是顺势巫术思维作用的结果。谈到具体的 “桑林舞”,气势恢宏。与现代的舞蹈形式类似,舞前由马奔驰场地,彩旗引入,鼓乐跟进,手持锥子的舞者入场,然后代表县官和仪仗队的舞者入场。手持锥子的舞者按照 “S” 形边跑边舞,陪伴有着鼓声,这样的场面约持续五天,最后众人将所有的纸制品一同焚烧,将扮演县官的舞者赶跑,整段舞蹈在欢乐中结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雷雨降临时的场面,桑林舞是殷商文明所能保留下来的活态的民俗,是珍贵的历史材料。
(2)对桑林之舞的不同观点
一种认为这是与生殖崇拜有关的礼仪活动 “高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是青年男女贵族之间春游与歌舞;第三种则认为 “采桑图” 是祈雨仪式。
2. 桑林野合与祈雨
汉代出土的桑林野合图证实了古代有通过男女交合行为进行祈雨的记载。对于桑林野合图中男女于桑树下,最为贴切的解释,应该就是通过在桑林交合,来进行祈雨。至于为什么如此判断,原因有二。第一,在秦汉时期早已弃用野合习俗,汉代出现《女诫》《二年律令》等法律,对女子进行贞节的劝导,以及对于淫秽相关的惩罚措施和量刑,说明两汉时期对于野合行为是持反对甚至严禁的态度。第二,在大众场合进行如此私密行为,放眼整个古代封建社会,也是十分骇人听闻的,但若是作为祈雨的仪式,违和感才得以消失。其实,古代文献中就能够找出很多男女交合,引天地交合以祈雨的例子,《春秋繁露?求雨》、《后汉书》中都有所体现。
六、桑林祷雨的影响
对后世治理理念的影响
桑林祷雨体现的以民为本、勇于担当的品质,对后世的治理理念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成汤在面对大旱时,不惜以自身为祭品,祈求上天降雨,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对百姓的深切关怀,成为了后世统治者的楷模。后世的明君贤主们在治理国家时,常常以成汤为榜样,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勇于承担责任。这种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始终,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致力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还是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人民的需求和利益,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对农业发展的推动
在与干旱的长期抗争中,古人研发并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 “代田法”、兴修水利等,推动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
“代田法” 是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总结西北地区的抗旱经验并推广的一种耕作方法。在面积为一亩的长条形土地上,开三条宽、深为一尺的沟,将种子播种于沟中,等到苗发芽长叶后,在耕种除草的同时,将沟两边的垄土耙下来埋在作物的根部,这样便能起到防风抗倒伏和抗旱的作用。此 “古法” 源于 “后稷”,由畎亩法发展而来,基本结构是垄和沟组成。赵过推广这种农业新技术时,先组织试验,取得增产效果后,再进行新农法和新农器知识培训,然后从三辅地区逐步向河东、弘农和西北边郡等地推广。“代田法” 所包含的农耕技术,一直影响着后世农业文明的进步,推动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尤其与 “代田法” 相辅而行的耦犁、耧车等新农具的推广运用,助推了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古代杰出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点赞:“赵过始为牛耕,实胜耒耜之利。”
兴修水利也是古人对抗干旱的重要手段。始建于秦昭王时期,由我国古代著名水利专家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出色的水利设施之一,受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便利的地区达到了四十多个县区,也奠定了蜀地 “天府之国” 的水利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