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甲与伊尹的历史记载差异
1.《史记》与传统记载
《史记》以及《孟子》《左传》等诸多古籍中,对帝太甲的记载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形象。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且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伊尹作为商朝开国功臣,肩负着辅佐商王的重任。面对太甲的无道行为,伊尹放之于桐宫。
桐宫地处商汤墓地,气氛庄严肃穆。伊尹为了教导太甲上进,给他写了《伊训》《肆命》《祖后》三篇训词。《伊训》中指出腐败、、逆乱之风是丧家乱国的根本,身为君主要修身养性,多听贤臣意见;《肆命》讲分辨是非的方法,明确应做与不应做之事;《祖后》则专门讲述商汤时候的典法制度,强调祖先规矩不可破。
太甲在桐宫三年,逐渐了解到祖父历尽艰辛打下商朝天下,还能俭以修身,仁以立德。反观自已,对国家没什么贡献却只知贪图玩乐,还暴虐地对待百姓,羞愧难当。同时,他也懊悔自已未能理解伊尹的苦心教诲。于是,太甲下定决定好好读书,以祖父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已,注重修炼德行。伊尹也经常派德才兼备的人给他授课。
三年后,伊尹确定太甲已经改过向善,具备了一定才识,便恢复其王位,让太甲归位主政,自已只从旁辅佐。太甲归位后,果然完全改掉了过去的顽劣性情。他成熟沉稳,对待国家大事从不懈怠,还发扬商汤的德政,勤俭爱民,从不做违反祖制和朝廷法律的事。在他和伊尹的统治下,商朝社会稳定,百姓安康,诸侯臣服,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鼎盛时期。《史记?殷本纪》中说太甲复位后,“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太甲因此赢得了群臣和百姓的尊敬,被称为 “太宗”。伊尹又作《太甲训》三篇,《咸有一德》,褒扬太甲的德政。
2.《竹书纪年》的记载
《竹书纪年》中关于太甲与伊尹的记载与传统大相径庭。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伊尹即位后,放太甲七年。在此期间,伊尹成为实际上的掌权者。
然而,太甲并未坐以待毙。七年后,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这一记载使得伊尹的形象从传统的贤臣转变为篡位者。
如果综合《吕氏春秋》《清华简》来考虑的话,伊尹篡位的说法似乎有一定的可能性。伊尹很可能是一个部落首领,和商汤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所以才会有伊尹和商汤之间的盟誓。而在《竹书纪年》中,伊尹直接把太甲从王位上驱逐,自立为王,且在七年后被太甲所杀。这样的记载与我们熟知的伊尹放太甲,太甲改过自新后被迎回的故事完全不同,可以说是完全颠覆了我们的认知。所谓的伊尹放太甲的事情,如同于一个传说,并不十分可信。
对于伊尹的形象,不同的记载引发了后人的诸多争议。有人认为《史记》中的伊尹是忠臣,他将太甲放逐到桐宫是为了让其改过自新,最终还政于太甲,体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忠诚。而《竹书纪年》中的伊尹则是篡位者,他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最终被太甲所杀。
从甲骨文的记载来看,伊尹在商朝的地位很高,得到了晚商帝王的尊崇,祭祀地位之尊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甚至还有大乙(商汤)、伊尹并祀的卜辞,享受与商王同等的祭祀规格。这似乎与伊尹篡位的说法不太相符。如果伊尹是篡位者,商朝后世帝王焉能如此隆重祭祀?
但也有人认为,《竹书纪年》的记载可能更接近历史真相。毕竟,后世上演了无数次权臣篡位和逼宫的故事,伊尹这样忠诚和高尚的人物,反而是罕见的,似乎也不合 “常理”。而且,从人性和历史的规律性上分析,伊尹被太甲所杀的可能性更大。在权力面前,从来没有恭谦礼让,只有血雨腥风。
对于太甲与伊尹的关系,至今仍是一个历史谜团。不同的记载让我们难以确定哪个才是真正的历史。但无论如何,太甲与伊尹的故事都反映了商朝初期政治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
二、对太甲杀伊尹记载的考证
1. 从甲骨文中的周祭谱分析
在对太甲杀伊尹记载的考证中,甲骨文中的周祭谱具有重要意义。从商汤(大乙)开始的周祭谱显示,继承顺序为大丁(妣戊)、大甲(妣辛)、卜丙、大庚(妣壬)。而《史记?殷本纪》记载太子太丁早卒,之后由太丁弟弟外丙、中壬先后即位,再由太丁之子太甲即位,太甲在位时被伊尹放逐,之后又接回来,然后是太甲之子沃丁、太庚先后即位。两相对比,卜(外)丙与太甲的即位顺序相反,这个细节极为重要。
在周祭谱里,卜丙没有配偶祭祀,证明其是旁系先王,与《殷本纪》一致。如果认可卜丙是太甲叔父的话,他在太甲之后即位,之后又由太甲之子太庚即位,这只有一种解释,即在 “伊尹放太甲” 期间,由卜丙来暂行即位,之后又还政给太甲,所以之后由太甲之子即位。这也更值得注意,无论太丁是否早卒,即位的是太丁之子而不是太丁之弟,这证明嫡长子继承制或许在商朝初年就确定了。从整体来看,商汤、太丁、太甲、太庚都是父子相继。之后的传位情况非常混乱,与《史记?殷本纪》“九世之乱” 相对一致,反映了 “兄终弟及制” 对 “嫡长子继承制” 造成的破坏,内部势力错综复杂,导致商王屡屡迁都,直到盘庚迁殷后才大致安定下来。
2. 古人对《竹书纪年》记载的怀疑
清人徐文靖认为古本《竹书纪年》的伊尹篡位被太甲所杀之事,是对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影射。顾颉刚先生也指出《竹书纪年》西周以前部分价值不大,不能认为其任何记录都可信。如古本《竹书纪年》说尧舜禅让系篡位,说伊尹放太甲也系篡位,其实战国距离夏商达一两千年之久,战国人如何能肯定当时的史实呢?这种阴谋论虽满足了不少读者的胃口,但在自媒体时代,网上所谓的 “真相” 文章也未必可信。
王国维考证出明本《竹书纪年》系伪作,古本虽残缺但真实,可靠性更高,特别是关于战国时期年事记载,足以校正《史记》的错误。但不能认为古本《竹书纪年》的所有记录都可信。对于《竹书纪年》中伊尹篡位被太甲所杀的记载,古人早有怀疑,其可能是对历史的错误解读或影射。
三、太甲杀伊尹的可能性分析
1. 记载矛盾之处的原因探讨
在对太甲杀伊尹的可能性分析中,首先要探讨的是《竹书纪年》中记载矛盾之处的原因。《竹书纪年》中 “伊尹放太甲于桐” 一句直呼太甲名字,这一现象显得极为不合理。通常在《竹书纪年》的记载里,都是 “王即位”“帝即位”,以尊称来指代君王,为何在此处却直呼太甲之名呢?
对此,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可能是此句不是《竹书纪年》原文,而是后人校注时所加,但这种假设并不能解决太甲有没有杀伊尹的问题,因为关于太甲杀伊尹的那条记载,用的也是 “王”,与其他内容的记录方式一致,并非后人所加。
第二种可能是《竹书纪年》所记的太甲并非真的太甲,而是另一个不知姓名的王。《竹书纪年》被发现时是散乱和缺失的,校书者根据《史记》等资料整理《竹书纪年》时,把这个不知道姓名的王当成了太甲,而杀伊尹的正是这个不知道姓名的王,而不是太甲。如果是这样,那就出现了二王并立的情况。那么这个不知道姓名的王是谁呢?《路史》有一句记载或许能给出方向:“十有二岁,陟,而弟履癸立。” 有人认为这个杀伊尹的人可能是太甲的叔叔。太甲父亲去世后,太甲叔叔即位,乱了纲常,伊尹为正纲常,立了太甲,后被太甲叔叔所杀。但对《路史》有研究的人可能会发现,“十有二岁,陟,而弟履癸立” 这句话是夏帝发的历史事件,怎么能拿来说商王太甲的问题呢?这就涉及到夏末商初几个帝王混乱的名字问题:癸、主癸、桀、商侯履、弟履癸、天乙履。这个问题处理起来非常麻烦,等把夏商周年表梳理清楚了,这个问题也就容易搞清了。
2. 太甲杀伊尹的影响假设
若太甲杀伊尹,这一事件将带来巨大的影响。首先,伊尹作为传统认知中的贤相形象将被颠覆。在以往的记载中,伊尹辅佐商汤灭夏立下不朽功勋,又尽心尽力教导太甲,最终成就太甲成为一代贤君,自已也功高盖世,被尊为 “元圣”。然而,如果太甲杀伊尹,伊尹的形象将从忠诚、贤能的相国转变为篡位者,被太甲所诛。
其次,太甲杀伊尹会对后世对先贤的认知产生极大影响。自《史记》《孟子》等经典史书构建起上古历史的 “道德体系” 以来,伊尹一直是忠臣贤相的典范,被后世敬仰。如果太甲杀伊尹的说法被证实,那么孔子、孟子、司马迁等先贤当时不是作了假就是被蒙骗,这将对后世的历史观产生巨大冲击。史学界至今对此无确切定论,两种不同的记载让我们难以确定哪个才是真正的历史。但无论如何,太甲与伊尹的故事都反映了商朝初期政治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
四、伊尹放太甲的过程及影响
1. 伊尹放太甲的原因及过程
商朝初期,太甲继位后,年幼少不更事且顽劣成性。他开始还能听伊尹的教导,但没几年便忘乎所以,自认无人能管,对伊尹的教导表现出敌对态度。太甲变得恣意妄为,喜声乐、醉酒宴,破坏礼法,甚至像夏桀一样滥用民力、暴虐嗜杀,百姓苦不堪言。伊尹和群臣忧心忡忡,多次规劝无果。伊尹非常忧虑,担心商朝天下被葬送,为使太甲成为有作为的君主,他在商汤墓所在地桐建了一座宫室,称为桐宫,将太甲送入其中反省。
伊尹给太甲写了《伊训》《肆命》《祖后》三篇训词。《伊训》指出腐败、、逆乱之风是丧家乱国的根本,身为君主要修身养性,多听贤臣意见;《肆命》讲分辨是非的方法,明确应做与不应做之事;《祖后》则专门讲述商汤时候的典法制度,强调祖先规矩不可破。
2. 太甲在桐宫的转变及结果
太甲在桐宫,身处庄严肃穆的环境,在守墓人的讲述下,逐渐了解祖父创业的艰辛。他反思自已对国家无贡献却贪图玩乐、暴虐百姓,羞愧难当,懊悔未理解伊尹的苦心教诲。于是,太甲下定决心好好读书,以祖父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已,注重修炼德行。伊尹也经常派德才兼备的人给他授课。
三年后,伊尹确定太甲改过向善,具备了一定才识,便恢复其王位,让太甲归位主政,自已只从旁辅佐。太甲归位后,一改前非,成熟沉稳,对待国家大事从不懈怠。他发扬商汤的德政,勤俭爱民,从不做违反祖制和朝廷法律的事。在他和伊尹的统治下,商朝社会稳定,百姓安康,诸侯臣服,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鼎盛时期。伊尹又作《太甲训》三篇,褒扬太甲德政。太甲终成有为之君,为后来的中兴局面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