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车卸完最后一箱药材时,天边泛起鱼肚白。母亲站在院门口张望,手里还端着没喝完的枸杞鸡汤。
“这回又是啥稀罕物?”她小声问我。
我笑着接过送货员递来的清单,“都是些新到的配料,还有实验用的小型蒸馏器。”
陆沉站在一旁没说话,只是朝我点了点头。他今天穿了身干净利落的衬衫,袖口卷到手肘,露出结实的手臂线条。晨风拂过他的鬓角,带着一丝凉意。
“你待会儿留下吃早饭吧。”我转身往厨房走,语气轻快,“正好试下新方子。”
他笑了笑,没推辞。
厨房里柴火噼啪作响,我掀开锅盖,浓郁的药香扑面而来。母亲在旁边帮忙切姜片,一边切一边念叨:“这味道怪冲人的,真能吃?”
“妈,这是养神粥,加了黄芪、当归和红枣,对气血不足特别有效。”我把熬好的粥盛进碗里,递给陆沉,“你先尝一口。”
他接过碗,轻轻吹了口气,低头喝了一口,眉头微微舒展,“比上次更顺口了。”
我得意地挑眉,“那当然,我可是研究了好几天。”
母亲狐疑地看着我们,“你们俩到底在折腾啥?”
“推广健康饮食。”我笑着说,“以后村里人身体不舒服,不一定非得靠药,有时候一碗好粥就够了。”
母亲摇头,“你说得容易,谁信啊。”
话音刚落,院子里传来脚步声。王婶探头探脑地走进来,手里拎着个竹篮。
“晓棠啊,听说你这儿有新药膳?”她笑眯眯地问。
我招呼她坐下,“是啊,刚煮好的养神粥,你要不要试试?”
王婶犹豫了一下,接过碗,小心翼翼地喝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哎哟,这味道不错!”
“是不是比西药温和多了?”我眨眨眼。
她连连点头,“是是是,比我那老头子天天喝的中药好太多了。”
母亲在一旁看着,终于忍不住叹气,“看来你是真打算把这事做下去。”
我笑着握住她的手,“妈,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有些病其实可以防,也可以调,不一定要等到严重了才去求医。”
她沉默了一会儿,点点头,“那你可得小心点,别太累着。”
我应了声,转头看向陆沉。他正望着我,眼神柔和,像是在看一个真正值得托付希望的人。
从那天起,我家门口开始热闹起来。
先是王婶逢人就夸我的粥好喝,接着几个常年体虚的老人也悄悄上门,想讨一碗试试。我索性在院子里支了个小灶台,每天早上熬不同的药膳粥,供村民们免费品尝。
起初有人怀疑,“这玩意儿真有用?”
我就让他们尝,再请之前吃过的人现身说法。
“我老伴腿疼几十年了,喝了三天粥,走路都稳当了不少。”李叔拍着胸脯说。
“我闺女脸色一首发黄,现在红润多了!”赵婶笑得合不拢嘴。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尝试。我趁热打铁,在村头贴了几张手写的健康知识宣传单,讲了些日常饮食调理的小常识。
“吃饭不能只图饱,还得讲究搭配。”我在黑板上画出五色食材对应五脏的图示,“红色补心,绿色护肝,黄色健脾……”
王婶听得认真,还特意带了本旧笔记本记下来,“回头我也照着做。”
最开始不信的刘大娘,后来也被儿子搀着来了,“我腰酸背痛的,能治吗?”
我给她配了一周的药膳食谱,让她回去坚持吃。“不是治病,是调理,但坚持下来,自然会有变化。”
果然,半个月后她再来,脸色明显好了不少,“没想到,还真有点用。”
这件事传开后,连镇上的卫生所都派人过来了解情况。我借机向他们介绍了几款适合慢性病患者的膳食方案,甚至被邀请去给医护人员做一次讲座。
陆沉听闻后,笑着摇头,“你这是要把药膳做成产业了。”
“是你先提出来的。”我回敬他一句,“我只是顺着你的建议往下走。”
他没有否认,只是默默帮我整理资料,偶尔提出一些专业意见。
随着药膳逐渐普及,我发现一个问题——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单一配方很难满足所有人需求。
我开始翻阅古籍,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试着为不同体质的人群定制个性化食谱。
“你这寒湿重,适合温补类的,比如桂圆红枣粥。”我对一位面色苍白的姑娘说。
“你血气不足,得加点阿胶。”我又转向另一位经常头晕的中年男人。
王婶成了我的“义务宣传员”,每次来都会带几个新面孔,“这是我邻居家的老李,你给他看看怎么调理。”
我一边记录他们的基本情况,一边调配合适的食材比例。母亲见状,也开始帮忙准备材料,甚至学会了简单的分类处理。
“以前觉得做饭就是填肚子,现在倒成了门学问。”她边剁姜边感慨。
我笑了,“其实生活里的每一件事,只要用心去做,都能变得不一样。”
某天傍晚,陆沉又来了。他带来一批新的中药材,还有几本关于中医食疗的书籍。
“这是专门为你申请的研究资料。”他说。
我翻开一页,上面详细记载了各类体质对应的药膳搭配方法。
“谢谢你。”我抬头看他,“你真的给了我很多帮助。”
他摇摇头,“不是我帮了你,是你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我怔了怔,随即笑了,“那我们就继续一起努力吧。”
夜色渐浓,院子里飘着淡淡的药香。远处传来几声鸡鸣,微风吹动晾晒的干草,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宁静而踏实的气息。
我坐在灶台前,一边搅拌锅里的汤,一边翻看新到的资料。母亲在一旁收拾碗筷,嘴里哼着小曲。
忽然,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晓棠!晓棠!”是王婶的声音,带着几分焦急,“快来瞧瞧,刘大娘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