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我坐在药膳坊的小屋里,窗外的风轻轻吹动窗帘。自从那天在医书中发现新的篇章后,我就一首沉浸在研究中。虽然己经能为村民治疗一些旧疾,但总觉得这门医术背后还有更深的秘密。
唐晓梅端着一碗热汤进来,“姐,你又练了一整天了,别太累了。”
我接过汤,笑了笑,“不累,只是……有点迷糊。”
她在我对面坐下,看着我手边摊开的医书,“你在找什么?”
“线索。”我说,“这门医术不像普通的中医,它像是……某种传承。”
她沉默了一会儿,“那你有没有想过,它为什么会出现在我们家?”
这个问题我也想过很多遍。家族祠堂、那些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武器和符文、还有这本书,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谜。
“或许,答案就藏在接下来的事里。”我说。
***
第二天清晨,我刚推开国营饭店的门,就被陆沉拦住了去路。
“有事?”我问他。
他点点头,“省城那边传来消息,说是要搞一个‘地方特色餐饮评比’,入围的饭店可以推荐到全国展会上展示。”
我挑眉,“这是个机会。”
“是。”他说,“但也是个挑战。”
我走进厨房,看到几个厨师己经在忙碌。自从上次那场风波之后,大家都更卖力了,连最懒散的老张都开始主动加班。
“你们听说了吗?”小李一边切菜一边说,“隔壁王记饭庄己经开始准备新菜式了。”
“他们做的是红烧肉,”老张哼了一声,“咱们得拿出点不一样的。”
我站在柜台前,脑子里飞快地转着念头。国营饭店要突围,光靠传统菜不行,必须要有创新。
“今天大家早点收工,”我对厨房的人说,“晚上开会。”
***
晚上,我在办公室里铺开一张大纸,上面画满了各种食材搭配和可能的口味组合。
陆沉坐在我对面,手里拿着一杯茶,“你打算怎么做?”
“先从营养和口感入手。”我说,“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的东西也讲究了。我们不能只追求味道,还得兼顾健康。”
他点头,“你是主厨,听你的。”
我笑了笑,“不过,这次我要用点特别的。”
“比如?”他问。
“比如——加入一点医术里的理念。”
他愣了一下,“你是说,把药膳的理念融入普通菜品?”
“对。”我说,“不是那种明显的中药味,而是通过食材搭配来调理身体。”
他沉思片刻,“可行。”
***
接下来的几天,我带着厨房的人尝试了十几种新配方。
第一道新菜叫“百合煨鸡”,选用嫩滑的鸡肉配上清润的百合,再加一点点黄芪提气。试吃的时候,连一向挑剔的老张都说:“这汤喝下去,整个人都暖和起来了。”
第二道是“山楂焖排骨”,酸甜开胃,还能帮助消化。试吃的人吃完后都说:“没想到这种搭配也能这么好吃。”
第三道则是“枸杞炖豆腐”,清淡却不寡淡,适合老人小孩食用。
每一道菜我都亲自试过,确保口感和效果都达到预期。
“这些菜……会不会太养生了?”小李有些担心地说。
我摇头,“现在的人都开始注重健康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个趋势。”
“可饭店的定位不是大众化吗?”老张皱眉,“这些菜会不会太高端了?”
“不会。”我说,“我们要让这些菜既好喝又实惠。”
***
宣传方面,我让唐晓梅负责发传单,还在门口挂了个小黑板,每天写上三道推荐菜。
第一天没什么人来,第二天来了几个好奇的食客,第三天就开始排队了。
“这家饭店最近推了几道新菜,说是能养生,还便宜。”有人议论。
“真的假的?我昨天吃了那个百合鸡,感觉确实不一样。”
“我家孩子胃口不好,喝了那锅山楂排骨汤,居然多吃了半碗饭。”
口碑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国营饭店的生意就火了起来。
***
中午吃饭高峰期,我站在厨房门口,看着外面排起的长队,心里踏实了不少。
陆沉走过来,“你这次赌赢了。”
“不是赌赢,是选对了方向。”我说,“这个时代变了,我们也得跟着变。”
他看着我,眼里带着笑意,“你比以前更沉稳了。”
“经历多了,自然就沉稳了。”我转身继续盯着灶台上的火候,“你去帮我看看账目,今天预计营收多少。”
他点头离开,我则继续盯着那一锅锅冒着香气的汤。
***
傍晚时分,我正准备下班,忽然听到外面一阵喧闹。
“怎么了?”我走出去一看,发现门口围着一群人。
“出什么事了?”我问。
一个小姑娘急匆匆跑过来,“唐姐姐,我家阿婆突然晕倒了!”
我立刻跟着她往村里跑。
到了她家,只见老太太脸色苍白,呼吸微弱。
我蹲下身,搭了搭她的脉,心跳很慢,但还算平稳。
“她平时吃什么药?”我问小姑娘。
“一首在吃降压药。”
我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药粉,兑了点温水让她喂给老太太喝下去。
几分钟后,老太太缓缓睁开了眼。
“阿婆!”小姑娘扑上去抱住她。
我松了口气,站起身。
这时,陆沉也赶了过来,“你怎么跑这么快?”
“救人要紧。”我说。
他看了我一眼,眼神里多了点别的东西。
“明天还要忙。”我拍拍手,“回去吧。”
他没说话,只是默默跟在我身后。
月光洒在地上,照出两个人的影子。
我走在前面,他走在后面。
一步之遥,却像隔着千山万水。
而我知道,这只是开始。
风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