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感悟
资治通鉴感悟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资治通鉴感悟 > 第6章 如何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可行

第6章 如何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可行

加入书架
书名:
资治通鉴感悟
作者:
浩炜
本章字数:
4844
更新时间:
2025-06-30

公元前 195 年,汉高祖刘邦离世。吕后为了稳固自身地位,对吕氏家族多加照拂。于是在她执政期间,培植起一个吕氏外戚集团。该集团与刘氏皇族集团在利益层面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在她去世后,迅速引发了刘氏皇族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的流血争斗,最终以皇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诛灭吕氏势力后,功臣们着手拥立新皇帝,为避免出现第二个吕氏集团,便商议拥立刘恒为皇位继承人。

原本刘恒远离权力核心,一首极力回避权力争夺。可如今有机会登上皇位,他内心也没有把握,于是先询问周围人的意见。对此形成了两个派别:以张武为首的保守派和以宋昌为首的激进派。

上述史料对宋昌的说法进行了详尽阐述。他对该事件的分析理由很值得我们借鉴,其中包含以下几点:

1. 万事皆以大环境为前提,不可异想天开

在原材料中,张武认为,诛杀吕氏集团的人都是刘邦、吕太后时期的老臣。这些人无论在战场还是官场都是一流的实践家,论玩心眼、搞阴谋,没人能胜过他们,所以其中可能有诈。况且这些群臣有自身的利益诉求,不排除想进一步趁火打劫的嫌疑。

宋昌却不认同上述观点:其一,当初汉高祖反抗秦朝,刘氏得以夺取天下,这是众望所归;其二,刘氏诸侯王的封地遍布天下,宗族势力稳如磐石;其三,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没有人愿意再跟着造反叛乱。所以说,那些功勋大臣即便想造反、窃权,也缺乏群众基础,难以实现。俗话说:“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想要成就大事,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

所以,我们要判定一件事是否可行,首先要考虑做这件事的外部环境如何。如果外部环境有利,那么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比如说,在 1909 年入宫当太监,1949 年加入国民党,这类事情就算你能力再强,背景再深厚,也终究是无力回天的局面。而如果 1909 年加入革命党,1949 年成为解放军战士,结果就截然不同。所以说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就是在做事之前必须以顺应大环境为前提的道理。

2. 准入门槛的高低,筛选竞争者数量

既然要做皇帝,拥有刘邦的血统是先决条件。代王刘恒有,淮南王刘长也有,其他刘氏宗亲诸侯王同样有。这样一来,刘氏血统就作为第一道门槛,能够排除其他非血缘关系的兄弟宗亲。但竞争者依然不少,于是提高准入门槛,设置第二道门槛,即血脉远近。“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这是宋昌分析代王刘恒的其中一个特点。到目前为止,只有 1 个竞争者。

该怎么办呢?宋昌继续给出第三道门槛:“大王又年长”。这就是刘恒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作为刘邦的儿子,而且是现存年龄最大的。这样就能成功阻挡淮南王刘长上位。论身份,二者都是妾所生,不分高下;论年纪,刘恒比刘长年长几岁,所以刘长就被排除在外了。

想做一件大事,除了顺应大环境,还要看事情本身需要怎样的门槛。门槛越低,竞争就越激烈,而门槛的存在可以帮你阻挡一部分竞争者。就好比大家都能参加高考,要想被清华北大录取,在湖北理科就得 650 分以上,300 分连大专都进不了。

3. 自己要有相应的能力扛得起这个事

宋昌接着说,刘恒贤明圣德、仁爱孝顺,闻名于天下,那些大臣会顺应天下人心拥立你为天子。为什么仁孝也能作为筹码呢?因为当皇帝有能力固然最好,但如果德行胜过能力,同样可以造福天下黎民百姓。如果德行不够,即便上位,也会招来灾祸。对于刘恒来说,德行明显是足够的,至于其他诸侯王,淮南王刘长骄横跋扈,齐王刘襄草率起兵造反,更是不行。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谈论德行感觉有些虚无缥缈,不如关注做事所具备的具体能力。要想做某件事,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所谓的能力,就是事情开始后,你自己是否有能力去驾驭它。

4. 有可调配的资源、有相应的支持者

“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陽、琅邪、齐、代之强。” 这些都是刘氏宗亲,是刘恒可以里应外合的助力。虽然仅以代国的力量显得薄弱,但如果把这些外部诸侯王势力争取过来,情况就不一样了。再说,刘姓兄弟姐妹还是会帮自己人的。

另外,即便大环境、门槛、能力都具备,资源也充沛,这个皇帝就一定是代王刘恒的吗?不一定。长安在这群大臣手中,立谁为皇帝,基本上由他们说了算。如果他们不点头同意,就算刘恒各方面都很优秀,不拥立他为皇帝,又能如何呢?难道不服就造反?

所以说,这群大臣才是关键人物,这也是宋昌分析的关键一点。于是他们先委派中间人薄昭去朝廷打探消息,从周勃那里了解信息是否可信。周勃作为群臣代表都点头了,刘恒这才敢进京登上帝位。

用最常见的话说,就是上面有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得行;说你不行,你就是不行,行也不行。

【启发】

简单总结一下,如何分析一件事能不能做,做之前要先进行自我评估。

1. 首先静下心来,分析这件事情是否顺应大环境 —— 其他成熟组织是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

就像比尔?盖茨在读哈佛大学时,看好计算机操作系统在未来的普及趋势,这就是对大环境的准确预判,体现了他对机遇的敏锐和远见。

2. 做这个事情有哪些技术门槛,需要做哪些,表面的,潜在的。

比如高考,表面门槛是参加考试,潜在门槛则是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以达到目标院校的录取分数。

3. 看做这件事情需要什么能力,自己是否能胜任,目前缺什么。

如果想创业,就需要具备市场分析、管理、沟通等能力,要评估自己是否具备这些能力,以及还缺少哪些,从而有针对性地去提升。

4. 自己当前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还有哪些资源可以调配,关键目标人物是哪些人,会不会支持,你的东西能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

比尔?盖茨在创办微软公司时,13 岁就开始接触计算机知识,这是他的能力储备;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协助,这是人力资;家里经济条件优越,无需为衣食住行发愁,这是物质资源;当公司出现危机时,母亲作为某集团公司董事,及时提供资金和客户支持,这是关键人物的支持。这些资源的调配和利用,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