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卢塞恩湖畔的国际建筑论坛上,陆思晚和海因里希·托马斯共同发表了“东西合璧”计划的演讲。大屏幕上,竹子和钢铁交织的建筑模型熠熠生辉——这是他们为孟加拉国设计的抗台风生态社区,用中国的竹筋技术和德国的钢结构技术结合,既能抵御12级台风,又能就地取材降低成本。
“……建筑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文化的桥梁。”陆思晚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全场,“就像竹子和钢铁,看似矛盾,却能在互补中创造奇迹。”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海因里希看着身边的儿媳,眼神里充满了骄傲。自从三个月前合作以来,他发现陆思晚不仅有出色的技术,更有包容的胸怀,这正是托马斯家族最缺乏的品质。
演讲结束后,一位来自中国的建筑师走上前来,用流利的德语说:“苏小姐,我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我们正在筹备一个‘一带一路建筑文化交流中心’,希望能邀请您和托马斯先生共同担任总设计师。”
陆思晚和海因里希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兴奋。这正是他们“东西合璧”计划的最佳实践机会!
回到苏黎世的庄园,两人立刻开始讨论设计方案。海因里希主张用现代钢结构为主,体现“进步与力量”;陆思晚则坚持用竹材作为核心元素,象征“生命与柔韧”。争论了三天三夜,最终在苏晚的视频建议下达成共识——以“竹钢共生”为理念,建筑外观像一株破土而出的竹子,内部结构则采用钢结构,象征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支撑。
“我从来没想过,竹子也能如此有力量。”海因里希看着设计图,感慨地说。他想起年轻时对东方文化的偏见,不禁有些脸红。
“其实我也从您身上学到了很多。”陆思晚真诚地说,“德国人的严谨和对技术的执着,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设计方案提交后,立刻引起了国际建筑界的轰动。有人赞扬这是“跨文化建筑的里程碑”,也有人质疑“竹材能否承受钢结构的重量”。为了验证可行性,陆思晚和海因里希决定在苏黎世理工学院的实验室进行1:1模型测试。
测试当天,全球首播。当模拟12级台风的强风从模型两侧吹过,竹钢结构不仅没有倒塌,反而像风中的竹子一样,通过轻微的弯曲化解了冲击力。“成功了!”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声。
海因里希激动地拥抱了陆思晚:“谢谢你,思晚。是你让我明白,真正的建筑大师,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兼容并蓄。”
陆思晚的眼眶了。她想起苏晚说过的话:“建筑的最高境界,是让不同文化在同一空间里和谐共生。”而她,正在用竹子和钢铁,搭建一座跨越东西方的文化桥梁。
一年后,“一带一路建筑文化交流中心”在北京落成。开幕式上,陆思晚和海因里希共同剪彩。当红色的绸缎落下,一座融合了竹的柔韧和钢的力量的建筑展现在世人面前,阳光透过竹制的幕墙,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一幅流动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画卷。
“这是我们送给世界的礼物。”陆思晚轻声说。
海因里希点点头,看着远处的天安门广场,突然用生硬的中文说:“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陆思晚笑了。她知道,这句中国古语,正是对他们“东西合璧”计划最好的诠释。而这一切,都始于那根小小的竹制茶具,始于那场跨越阿尔卑斯的偏见之战,始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建筑和生命的共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