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5年11月14日 肯尼迪航天中心 晴
“竹光号”登陆舱的最后一次压力测试正在进行。透过观察窗,我看到那个由384根竹-钛复合构件组成的穹顶,在模拟火星大气压力下微微发亮——那是竹纤维里的荧光蛋白在起作用,承宇设计的“星星走廊”,现在成了登陆舱的应急照明系统。
“所有参数正常,准备加注燃料。”NASA指挥中心的声音传来。我握紧手里的竹制U盘,里面是太爷爷的笔记和太奶奶的专利证书复印件,还有承宇画的火星花园草图。
三年前,我们解决了辐射防护问题——在竹材表面覆盖一层由藻类提取物制成的薄膜,能吸收90%的宇宙射线,同时释放氧气。但真正的挑战是国际合作:俄罗斯团队坚持用他们的金属支架,欧洲团队质疑竹材的防火性能,连中国团队内部也有人担心“丢面子”——“为什么放着好好的航天材料不用,非要用‘农民的竹子’?”
“因为竹子会记得。”我在联合会议上拿出太奶奶的照片,“19年前,她在非洲难民营用竹子建校舍,有人说‘这东西撑不过雨季’。但现在,那些校舍还在,孩子们的孩子也在里面读书。建筑不是冰冷的材料,是记忆的容器。我们想让火星上的第一个家,带着地球的温度。”
最终,各国团队妥协了——我们用竹-钛复合结构作为主体,俄罗斯的金属支架作为备用,欧洲的防火涂料涂在竹材表面。就像太奶奶说的,“真正的融合不是谁说服谁,是一起找到让大家都舒服的方式”。
下午,承宇从瑞士飞来了。他刚过完17岁生日,比去年高了半个头,穿着印着“竹光计划”logo的T恤,手里抱着一个保温箱。“姑姑,这是给‘竹光号’的礼物。”他打开箱子,里面是十几根培育好的竹苗,根部裹着营养土,“我用太爷爷的配方改良的,在模拟火星土壤里也能发芽。等登陆成功,我们就能在火星种竹子了!”
我摸了摸他的头。这个曾经连眼神都不敢与人对视的小男孩,现在能在国际会议上流利地讲解他的“星星走廊”设计。医生说,是疗愈花园和竹结构模型“救”了他,但我知道,是太奶奶的那句“建筑是有温度的”,让他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晚上,我给奶奶打视频电话。她和爷爷坐在瑞士的竹屋里,壁炉里的火烧得很旺。“明天登陆时,我会让承宇把首播投影到花园的竹墙上,就像我们也在火星现场。”奶奶笑着说,“对了,你爷爷让我告诉你,当年他向太奶奶求婚时,用的就是竹制戒指,现在还在那个音乐盒里。”
我打开手机里的照片——那是太奶奶80岁生日时,我们全家在竹屋前的合影。太奶奶坐在轮椅上,爷爷站在她身后,我和承宇蹲在前面,手里拿着火星基地的模型。照片背景里,莱茵河的水闪闪发光,像一条银色的丝带,连接着地球和遥远的星河。
“各单位注意,‘竹光号’倒计时10小时。”指挥中心的声音再次响起。我深吸一口气,将竹制U盘插进控制台——太爷爷、太奶奶、爷爷、承宇,还有所有为“竹光计划”付出的人,我们的梦想,明天就要登陆火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