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得了抑郁症,自救日记干货
中医得了抑郁症,自救日记干货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中医得了抑郁症,自救日记干货 > 第001章 玉玉破冰处方

第001章 玉玉破冰处方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医得了抑郁症,自救日记干货
作者:
梦顽
本章字数:
5144
更新时间:
2025-06-21

2024年11月7日。

立冬。

诊室的窗户蒙着一层薄薄的寒气,有那么一瞬间,外面的世界像是被按下了静音键。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这既是自然之理,也是养生之道。

然而此刻,坐在我对面本该如花般璀璨的生命,却仿佛提前进入了最凛冽的寒冬一般,生机几乎完全被冻结。

挂号系统显示,患者是十八岁的陈娇玉。

不过,刚刚推门进来的却是一对母女。

母亲,西十出头,微胖,眉头紧锁,满脸的焦虑几乎要从毛孔里渗出来。

她身后跟着的女孩,瘦得像一张随时会被风吹走的纸片。

眼神涣散地垂落在地面,身体微微蜷缩,带着一种深入骨髓的怯懦与抗拒。

女孩的眼神躲闪,甚至不敢看我。

情志病!

这三个字瞬间从我的脑海里蹦出来,敲击着我的神经。

在中医看来,这一般是气机郁滞,心神失养所致。

而在西医的语境里,它叫“抑郁症”!

一种我自己曾深陷其中、与之搏斗,并最终成功挣脱的泥沼。

“医生,你好!”陈母的声音带着急促的喘息,没等女儿坐稳,就急不可耐地倾倒苦水,

“快给我姑娘瞧瞧吧!她晚上老是睡不着觉,都休学快一个月了!高三啊!

眼看明年就高考了,天天在家里窝着,这算怎么个事儿!麻烦医生给开点安神助睡眠的中药吧!”

陈母的话语像连珠炮,每一颗都砸在女孩本就脆弱不堪的心房上。

能让一个高三学生休学的失眠,很显然,绝非普通的失眠。

我的推测被证实了。

我边听着陈母的牢骚,目光却密切留意着女孩的反应。

当她听到“高三”、“高考”时,瘦削的肩膀不易察觉地抖了几下。

“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睡不着的?”我问陈母。

“就……高三开学没多久吧。”陈母皱着眉头,回忆道。

“成绩怎么样?”我试图寻找线索。

“还行!”陈母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炫耀,“她可是一中的学生!”

她转向女儿,语气突然又变得恨铁不成钢,“你说你,辛苦这么多年。

眼看就要熬出头了,突然就不念了!这年头不上学你能干什么?啊?!”

最后一句,己是尖锐的诘问,像一把钝刀子捅了过去。

女孩的头猛地垂得更低,喉咙里溢出压抑不住的、破碎的啜泣声。

“这位妈妈!”我的声音陡然严肃起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孩子之所以变成这样,根源大都在父母身上!”

我必须打断这场无心的凌迟。

“我们的责任?”陈母愕然,脸上写满了不解和不以为然。

“没错!”我斩钉截铁道,“具体的原因,我们稍后单独谈。现在,请您先到外面等候,我需要单独给孩子看诊。”

我的语气不容商量。

陈母有些迟疑地看向女儿:“玉玉,你……自己能行吗?”

女孩几乎是毫不犹豫的,微弱但清晰地“嗯”了一声,仿佛抓住了一根逃离的浮木。

门关上了,诊室里只剩下我和这个被“寒冬”笼罩的女孩。

方才那句“根源在父母”,无形中在她和我之间架起了一座微弱的信任桥梁。

但这显然还不够。

我放缓语调,开始问诊。

没有急于触碰她内心的痛苦堡垒,只问一些最基本的情况。

「吃得下吗?大小便如何?怕冷吗?容易出汗吗?喉咙有没有不舒服?」诸如此类。

目光掠过她苍白的脸,无神的眼,以及那略显干枯的头发。

我心下不禁微微一颤。

略一迟疑,让她伸出舌头——色淡,舌边却泛着暗红,边缘印着清晰的齿痕。

最后,三指搭上她的腕部寸口脉。

指下的脉象,弱而沉,像沉入深潭的石子,几乎难以触及。

这感觉……太熟悉了。

一股寒意,夹杂着深切的怜悯和一种奇异的共鸣,瞬间攥住了我的心。

这脉象,这死寂的眼神,这被压垮的姿态……仿佛一面镜子,照见了一年多以前深陷泥沼的自己。

望闻问切西诊的结果,很快在我的脑中汇聚:

情绪低落,暗自垂泪。

兴趣全无,尤其厌学。

入睡极难,有时凌晨方能入睡,白天困倦不愿起床。

明显怕冷,不易出汗。

食欲差,饮水少。

舌质淡,舌边红,齿痕重。

脉沉弱。

一派阳气不振、寒郁气滞、痰扰心神之象。

思忖片刻,一张处方在我的脑中成型:

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合温胆汤(化痰理气安神)。

开完药方,我抬起头,看着依旧低垂着头的女孩。

她的沉默像一道厚厚的墙。

我知道,仅凭这第一次见面,仅凭这一张药方,远不足以驱散她心中的寒冰。

陈母后来告诉我,她们尝试过抗抑郁药、心理咨询、甚至可怕的颅脑刺激疗法,但效果寥寥,无一例外。

最后,在朋友的推荐下,这才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寻求中医帮助。

女孩眼中那深藏的怀疑,我看得见。

即便介绍她来的阿姨曾在这里走向康复。

我并没有急于解释药方的原理,也没有空泛地出言安慰。

只是用尽可能平稳但蕴含力量的声音说:“这个方子,先吃一周。睡眠,会改善的。”

我刻意强调了“睡眠”这个她母亲最焦虑,同时也是她当下最痛苦的症状,给她一个具体且可期的目标。

看诊结束,女孩出门,换母亲进来单独沟通。

陈母还未坐定,便急切地询问情况。

我简要分析病情后,说明了药方思路,即温阳散寒,安神定志。

紧接着,语重心长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接下来,请您务必按我的节奏来。

治疗的核心,不是立刻把孩子推回学校,而是先让她有力气站起来,让她‘想’站起来。”

母亲脸上写满困惑和不甘:“那……光吃药就行?不用上学,就天天在家待着?”

“吃中药只是第一步,可以帮助调整身体的阴阳失衡。”

我稍顿了顿,抛出了关键的非药物方案,

“从下周复诊开始,我希望孩子能坚持做两件事:第一,每天尽可能快地走一万步,不需要跑,晒晒太阳,出点微汗。

第二,每天坚持写日记,写什么都行,无论长短,哪怕几句话也行。”

“走路?写日记?这……这就能治好她的病?”母亲的声音充满不屑。

我看着她的眼睛,也仿佛透过她,看到了曾经无数质疑的目光。

陡然之间,一股强烈的冲动涌上喉头。

我很想告诉她,因为我也曾在那片黑暗沼泽里痛苦挣扎过。

我知道,身体动起来,思绪有个出口,对打破那无形的枷锁有多重要!

我也知道,抑郁的躯体有多沉重!

我更加知道,哪怕一小步的坚持,也能带来一缕希望之光!

但话到嘴边,我强忍住了。

因为现在还不是时候。

信任,需要疗效来奠基。

我深吸一口气,只给出了一个权威但模糊的答案:

“因为,这是我治疗过十几位抑郁症患者后,总结出的最有效‘药引’。相信我,也请给孩子一点时间。”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