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在三国:再造大楚,力压群雄
项羽在三国:再造大楚,力压群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项羽在三国:再造大楚,力压群雄 > 第24章 小将初阵,霸王军中的少年英才

第24章 小将初阵,霸王军中的少年英才

加入书架
书名:
项羽在三国:再造大楚,力压群雄
作者:
柯瓦特罗大尉
本章字数:
6932
更新时间:
2025-06-14

在积极备战,准备应对来自淮南袁术的潜在入侵的同时,楚王项籍(内部常自称楚,以凝聚人心)也没有放松对军队内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深知,一支真正强大的军队,不仅需要像太史慈、甘宁这样经验丰富、勇冠三军的宿将作为中流砥柱,更需要源源不断地涌现出年轻有为、锐意进取的少年英才,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的战斗力。

在他一手打造的“霸王军”中,以及新近招募的丹阳、吴会子弟兵里,确实有一些追随他较早、或在近期的战斗中表现出众、崭露头角的年轻军官或勇猛士卒。他们对项籍充满了无限的崇拜和狂热的忠诚,也渴望能像太史慈等前辈一样,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例如,有一位名叫陈武的少年,(陈武初登场:年方十七八岁,庐江松滋人,身长七尺,面容黝黑,双目却异常明亮有神,透着一股不符合年龄的沉稳和坚毅。他原是庐江郡的一个普通农家子弟,因仰慕项籍威名,又见家乡可能面临袁术战火,便毅然投军,加入了太史慈的麾下。他箭术天赋异禀,能在奔马之上百步穿杨,且为人低调勤奋,深得太史慈喜爱,时常将其带在身边,悉心教导其箭术和一些简单的行军布阵之法。)

又例如,还有一位名叫董袭的青年,(董袭初登场:会稽余姚人,年约二十,身材魁梧,力气过人,性格憨厚耿首,作战勇猛异常,尤其擅长使用大刀进行近身搏杀。他是在项籍平定会稽之后,主动前来投军的,因其在一次军中比武中,连续击败了数名老兵,而被项籍看中,破格提拔为一名屯长,负责带领一支百人步兵队伍。)

此外,在水军校尉李果的麾下,也涌现出了一位名叫吕蒙的年轻操船好手。(吕蒙初登场:汝南富陂人,年岁不大,约莫十五六岁,但自幼在江淮水乡长大,水性极好,操船技术娴熟无比,且为人机敏好学,对水战也颇有天赋。他是在项籍招募水军时,随同乡一起加入的,很快便因其出色的操船技术和对水文的熟悉,得到了李果的赏识,被提拔为一名小队长,负责带领数艘小型巡逻船。)

项籍对这些如璞玉般未经雕琢的年轻才俊,都颇为看重。他时常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自到军营之中巡视,观察他们的训练情况,甚至会亲自下场,指点他们的武艺或战术。他深知,这些年轻人,便是楚国未来的希望所在。

为了进一步检验这些年轻将士的实战能力,也为了彻底清剿江东境内一些尚未完全平定、时常出来袭扰地方的山越部落(这些山越部落,部分可能受到袁术的暗中煽动,或因不满项籍的统治而啸聚山林),以及打击一些袁术方面派遣到江东边境进行袭扰和试探的小股先遣部队,项籍决定,组织几次小规模的、以“实战练兵”为主要目的的军事行动。

他将这项任务,主要交给了太史慈负责。他任命太史慈为“讨逆中郎将”(临时任命,负责此次行动),拨给他五千名“霸王军”士卒(其中包含了一些新兵,也混编了一些老兵作为骨干),并明确指示,在此次行动中,要大胆启用那些表现突出的年轻军官,让他们担任副将或先锋,独立带领部队执行任务,在实战中锻炼他们的指挥能力和应变能力。

太史慈领命之后,便立刻开始着手准备。他根据项籍的指示,并结合自己对麾下年轻将领的了解,任命了陈武为自己的副将,负责统领弓弩手和一部分轻步兵;任命董袭为先锋,率领一千重装步兵,负责攻坚拔寨;又令吕蒙带领数十艘小型战船,在附近的水道上负责侦察、巡逻和水路运输。

数日后,太史慈率领的这支“练兵”部队,便浩浩荡荡地开赴了丹阳郡与吴郡交界处的一片名为“百越岭”的山区。

百越岭一带,山高林密,道路崎岖,盘踞着数个桀骜不驯的山越部落,他们人数众多(号称有万余之众,实则能战之兵不过三西千,且装备简陋,缺乏统一指挥),凭借着熟悉地形的优势,时常下山劫掠附近的村庄,令地方官府头疼不己。

太史慈大军抵达百越岭外围后,并未急于深入。他先是派遣吕蒙率领水军小队,沿山脚下的河流向上游侦察,探明山越部落的营寨位置和兵力部署。同时,又令陈武率领弓弩手,占据附近的一些制高点,以防山越突袭。

山越部落的首领们在得知楚军(项籍军)大举来犯的消息后,也立刻行动起来,他们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在山林中设置了许多陷阱和埋伏,准备给楚军一个下马威。

在一处名为“一线天”的狭窄山谷中,太史慈的先锋部队——由董袭率领的一千重装步兵,遭遇了数倍于己的山越悍匪的伏击!

只见山谷两侧,箭如雨下,滚石擂木不断砸落!山越悍匪们怪叫着从山林中冲杀出来,凭借着居高临下的优势,向着被困在谷底的董袭部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董袭部虽然都是“霸王军”的精锐,但毕竟人数处于劣势,又身陷绝地,初时也有些慌乱,阵型一度被打乱,出现了不小的伤亡。

董袭本人虽然勇猛异常,挥舞着大刀奋力砍杀,但也双拳难敌西手,渐渐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他身边的士兵也开始出现动摇。

就在这危急关头,负责统领弓弩手的副将陈武,在远处山坡上看得分明。他虽然年轻,但临危不乱,立刻判断出,若不及时支援董袭,则先锋部队必将全军覆没!

他当即立断,对身边的弓弩手下令道:“将士们!董将军有难!随我前去支援!目标,敌军左翼山坡上的那些弓箭手!给我狠狠地射!”

说罢,陈武一马当先,率领着数百名弓弩手,迅速转移到一处地势相对有利的山坡之上,然后弯弓搭箭,瞄准了正在向董袭部射击的山越弓箭手!

陈武的箭术本就神乎其技,他接连数箭射出,每一箭都精准地射中一名山越弓箭手的咽喉或面门!他身后的弓弩手们也纷纷效仿,一时间,箭如飞蝗,将那片山坡上的山越弓箭手射得人仰马翻,死伤惨重,攻势顿时为之一滞!

董袭见侧翼压力大减,精神大振,立刻抓住机会,怒吼一声,重整阵型,率领麾下步兵,向着正面冲击的山越悍匪发起了猛烈的反击!

与此同时,在中军坐镇的太史慈,也己接到前方的战报。他并未惊慌,而是立刻命令后续部队加速前进,并派遣了一支由老兵组成的精锐小队,从另一条隐蔽的小路,迂回到山越伏兵的侧后方,准备发动突袭。

在陈武弓弩手的远程压制、董袭步兵的正面反击、以及太史慈后续部队的及时增援和侧后突袭之下,那些原本气焰嚣张的山越悍匪,很快便抵挡不住,阵脚大乱,开始向山林深处溃逃。

太史慈下令部队不可轻易追入深山,以免中了埋伏,只是在谷口稳住阵脚,清剿残敌,救治伤员。

此役,虽然只是遭遇战,但楚军的年轻将领们,在实战中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陈武临危不乱,指挥弓弩手精准打击,为扭转战局立下大功;董袭身先士卒,勇猛反击,稳住了先锋阵脚;而吕蒙也通过水路侦察,为太史慈提供了准确的山越营寨情报,为后续的进攻奠定了基础。

战斗结束后,太史慈将陈武、董袭、吕蒙等年轻将领召集到中军帐中,对他们在战斗中的表现一一进行了点评,既肯定了他们的优点,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

“陈武,”太史慈看着这位面容坚毅的少年,赞许道,“你今日临危不乱,指挥弓弩手及时支援,当居首功!你箭术精湛,且有大将之风,日后必成我军中流砥柱!”

陈武闻言,脸上露出一丝腼腆的笑容,抱拳道:“多谢将军夸奖!皆是将军指挥有方,以及主公平日教导之功!”

太史慈又转向董袭,道:“元代(董袭字),你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值得嘉奖!但身为先锋,亦需谨慎,今日若非陈武及时支援,你部恐有覆没之险。日后领兵,当勇谋并重,不可一味猛冲。”

董袭面露愧色,躬身道:“将军教训的是!末将谨记在心!”

最后,太史慈又对吕蒙说道:“子明(吕蒙字),你此次水路侦察,功不可没。但水军之用,不止于侦察,更在于水陆协同,以及江河湖海之上的决战。你还需继续努力,向李果校尉多多学习,将来方能成为我楚国水师的栋梁之才!”

吕蒙也恭敬地应道:“末将定不负将军厚望!”

经过这次实战的检验和太史慈的悉心教导,这些年轻的将领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信心和能力,也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彼此之间,也因共同经历了生死的考验,而建立起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项籍在吴县接到太史慈关于此次“练兵”行动的捷报,以及对陈武、董袭、吕蒙等年轻将领表现的详细汇报后,大悦!他对这些少年英才的成长感到十分欣慰,当即下令,根据他们在战斗中的功劳,给予相应的封赏,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为楚国建功立业。

这次小规模的清剿山越的“练兵”行动,不仅有效地打击了江东境内的不安定因素,更重要的是,为项籍的“霸王军”培养和选拔了一批极具潜力的后备军事人才。

项籍更加坚定了自己培养后备人才的决心。他知道,江东的军事力量,只有在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将的稳定支撑和这些朝气蓬勃的新秀的不断涌现之下,才能真正做到长盛不衰,也才能为他即将面对的、与袁术、孙策、曹操乃至未来那个宿命之敌韩信的残酷战争,增添更多的底气和胜算!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