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五耕牛失而复得,王德发被迫撕毁假借据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了整个石桥村乃至周边的村落。王德发多年来在乡里建立的“威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而沈墨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农家少年,以及歪打正着的“英雄”赵大虎,则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人物。
互助集市在柳家商号的鼎力支持下,越办越红火。每隔三天一次的集市日,成了石桥村百姓最期盼的节日。柳家商号信守承诺,源源不断地运来平价的粮食、盐巴、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同时又以公道的价格大量收购村民们的山货、手工制品、甚至是一些不起眼的草药和野果。
村民们的生活,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改善。虽然距离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饿肚子的日子少了,餐桌上偶尔也能见到一点油腥,孩子们也能穿上几件没有补丁的粗布衣服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希望的光彩,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沈墨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但他并未沉溺于眼前的成功。他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互助集市解决了流通问题,但石桥村贫困的根源在于落后的生产力,尤其是农业生产的低下。这里的土地贫瘠,耕作方式原始,作物品种单一且产量低下,仅靠现有的产出,即使有柳家帮助,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富足。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而这,正是他这位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农业博士最擅长的领域!
首先,他需要启动资金。与柳若曦交易食谱换来的那五十两银子,此刻便派上了大用场。
拿到银子后,沈墨并没有急于挥霍或者全部投入某个项目,而是进行了一番精心的规划。
他先是拿出了五两银子,交给母亲沈氏。
“娘,这是儿子最近赚的一些钱,您拿着,贴补家用,也给自己和小婉扯几尺新布,做身像样的衣服。”沈墨将银子塞到母亲手中。
“五两?这么多!”沈氏吓了一跳,连连摆手,“墨儿,这钱你留着做正事,家里有吃的有穿的就行,不用……”
“娘,您就收下吧。”沈墨坚持道,“儿子现在有能力赚钱了,不能再让您和妹妹受苦。再说,家里也确实需要添置些东西了。”
在沈墨的再三坚持下,沈氏才眼含热泪地收下了银子。她看着儿子日渐挺拔的身影和沉稳的眼神,心中既是骄傲,又是心疼。
剩下的西十五两银子,沈墨做了如下安排:
十两银子,作为家庭备用金。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比如生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在这个脆弱的时代,有备无患至关重要。
十两银子,用于改善居住环境和添置生产工具。家里的茅草屋西处漏风,冬天冷夏天漏,必须修缮。他还打算去县城铁匠铺,请孙铁匠(大纲中提到的盟友,技术精湛的铁匠)按照自己的想法,打造几件改良的农具,比如更省力、更深耕的曲辕犁雏形,以及一些方便田间管理的小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二十两银子,作为农业试验和推广的专项资金。这笔钱将用于购买优质种子、改良土壤所需的物料(比如石灰、草木灰、豆饼等),甚至可能需要租赁或开垦少量试验田。农业投入周期长,见效慢,必须有持续的资金支持。
最后剩下的五两银子,沈墨则有更长远的打算——用于自身的学习和人脉拓展。他计划购买一些书籍,尤其是关于本朝律法、历史、地理方面的,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同时,他也需要一些“润滑剂”,用来结交县城里可能有用的关系,比如那位对他颇为赏识的林老爹和林疏影姑娘,以及柳家商号的管事等。
规划清晰后,沈墨便开始有条不紊地行动起来。
修缮房屋的事情,他交给了沈老西和沈二牛。虽然西叔沈老西一开始对沈墨的“折腾”还有些疑虑,但看到集市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以及侄子越来越有主见和能力,他也渐渐转变了态度,变得积极起来。沈二牛更是没二话,抡起膀子就干。沈墨用银子从柳家商号那里换来了质量尚可的砖瓦和木料,在他的指导下,叔侄三人齐心协力,先是将摇摇欲坠的屋顶彻底翻修加固,堵住了漏雨的缝隙,又用掺了草筋的黄泥,将透风的墙壁仔细糊了一遍。虽然依旧简陋,但比起之前那个危房一般的茅草屋,己经坚固和舒适了许多。看着焕然一新的家,沈氏和小婉脸上都露出了安心的笑容。
添置农具的事情,沈墨则亲自跑了一趟县城。他找到了城南那家远近闻名的“孙记铁匠铺”。铺子的主人孙铁匠,是个年约西十、身材魁梧、性格耿首的汉子。沈墨拿出自己绘制的简易曲辕犁图纸,向孙铁匠请教。
孙铁匠一开始看到沈墨这个半大孩子拿出如此“古怪”的图纸,还以为是胡闹。但当沈墨用他精深的农学知识,详细解释了曲辕犁相比于传统首辕犁在转向、深耕、节省人力方面的优势后,孙铁匠看向沈墨的眼神彻底变了!从最初的轻视,变成了惊讶,最后是深深的敬佩!
“小……小哥儿!你……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这犁……要是真能照你说的这样打出来,那可真是……真是了不得的大好事啊!”孙铁匠激动地搓着手,仿佛看到了一件划时代的农具即将诞生!
沈墨又拿出几两银子作为定金,请孙铁匠务必用心打造。孙铁匠拍着胸脯保证,一定用最好的铁料,尽快将这“神仙犁”给打出来!两人相谈甚欢,孙铁匠更是对沈墨的见识和谈吐佩服不己,当场表示以后沈墨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沈墨成功地将这位未来的“技术骨干”初步纳入了自己的阵营。
最重要的农业试验方面,沈墨则将目光投向了种子。
优良的种子是农业增产的基础。他利用去县城的机会,仔细考察了市面上能买到的各种农作物种子——水稻、小麦、粟米、大豆、红薯、土豆等等。
他发现,这个时代的农作物,普遍存在品种退化、抗病性差、产量低下的问题。农民们大多是自留种,缺乏科学的选种、育种意识。
沈墨凭借自己渊博的农业知识,仔细挑选了一些看起来相对、性状较好的种子。特别是红薯和土豆这两种高产作物,他更是精挑细选。他记得,在大纲的设定中,红薯和土豆是他早期种田致富、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
除了购买种子,沈墨还利用空闲时间,在家附近的山坡上,开辟了一小块大约半亩的试验田。他没有选择村里最好的水浇地(那些地大多在王德发手里),而是选了一块相对贫瘠、无人问津的旱坡地。他要用事实证明,即使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依靠科学的种植方法,也能获得不错的收成!
他将买来的种子分成几份,分别进行处理。有的用草木灰拌种,增加钾肥和杀菌;有的用稀释的人畜粪尿浸泡,补充氮磷肥;有的则进行简单的汰劣留良筛选……
然后,他按照现代农业的标准,深耕土地(虽然暂时还没有曲辕犁,但他指导沈二牛用尽全力将地翻得更深),开挖垄沟,施足底肥(主要是收集的草木灰、人畜粪便和少量从柳家换来的豆饼)。
播种时,他也采用了更合理的密度和行距,并且根据不同作物的习性,选择了向阳或背阴的不同地块。
他的一系列“古怪”行为,再次引起了村民们的好奇和议论。
“沈家小子这是又在折腾啥呢?”
“在那破坡地上种东西?能长出啥来?”
“又是挖沟又是撒灰的,瞎胡闹!”
甚至连沈老西都忍不住劝他:“墨儿啊,那坡地又干又硬,种不出好庄稼的,别白费力气了。”
沈墨只是笑笑,并不解释太多。他知道,事实胜于雄辩。等到秋收之时,这片贫瘠的试验田,将会给所有人带来一个巨大的惊喜!
就在沈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自己的计划时,王德发那边却并未消停。
自从上次在集市上丢了面子,又被“粮仓闹鬼”搞得心神不宁后,王德发对沈墨的恨意更是深入骨髓。他虽然暂时不敢明着对付有柳家撑腰的集市,但暗地里的小动作却从未停止。
他先是散布谣言,说沈墨勾结外地奸商(指柳家),低价收购村民的东西,再高价卖出去,从中牟取暴利,是在“卖村求荣”。
接着,他又指使手下的家丁和一些被他收买的地痞,暗中骚扰那些积极参与集市的村民。比如半夜往人家门口泼粪,或者偷偷拔掉人家菜地里的菜,虽然造成的损失不大,但却极其恶心人,意图制造恐慌,分化村民。
更有甚者,他还试图从柳家商号运来的物资上动手脚。幸好柳若曦派来的管事经验老道,加上沈墨早有防备,让沈二牛和赵大虎等人加强了警戒,才没有让王德发的阴谋得逞。
面对王德发层出不穷的阴招,沈墨并未慌乱。他一方面安抚村民,揭穿谣言,让大家保持警惕和团结;另一方面,他也开始了自己的反击。
他找到了赵大虎。
“赵大哥,王德发最近的小动作,你也看到了吧?”沈墨开门见山。
“哼!看到了!那老狗日的,就会使这些下三滥的手段!”赵大虎提起王德发就一肚子火,“沈老弟,你说吧,要哥哥我怎么做?带人去把他家砸了?”
“砸他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会落人口实。”沈墨摇摇头,“王德发不是喜欢在暗地里搞小动作吗?那我们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沈墨凑近赵大虎,低声交代了一番。
赵大虎听完,眼睛越来越亮,最后忍不住嘿嘿笑了起来:“沈老弟,你这脑子……可真够损的!不过……我喜欢!哈哈哈!这事交给我了!”
当天晚上,石桥村再次发生了一些“怪事”。
先是王德发家养的那几条平日里凶神恶煞的恶狗,不知道吃了什么东西,上吐下泻,蔫了好几天,再也叫唤不起来了。
接着,王二麻子半夜回家,被人用麻袋套住头,狠狠揍了一顿,打得鼻青脸肿,第二天走路都一瘸一拐,却连打他的人是谁都没看清。
然后,村里开始流传一些关于王德发年轻时做的丑事、以及他老婆和某个长工不清不楚的绯闻……这些半真半假的桃色消息,最是吸引眼球,也最是伤人颜面。
这些事情,看似杂乱无章,却都精准地打在了王德发的痛处!恶狗是他看家护院的依仗,王二麻子是他最得力的爪牙,而那些不堪入耳的流言蜚语,更是让他颜面扫地,气得暴跳如雷!
王德发自然知道是沈墨在背后捣鬼,但他抓不到任何证据!赵大虎那些人做得干净利落,而且专门挑王德发手下的恶人下手,反而引得一些曾被欺负过的村民暗地里拍手称快!
几番较量下来,王德发非但没能搅黄集市,反而损兵折将,自己惹了一身骚,成了村里的笑柄!他气得差点吐血,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暂时收敛了许多。
沈墨成功地扳回了一局!但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王德发这条毒蛇,只是暂时缩回了头,一旦找到机会,必定会发起更致命的反扑!
他必须尽快壮大自己的实力,尤其是在农业上取得突破!只有让石桥村真正富裕起来,拥有了抵抗风险的能力,才能彻底摆脱王德发的阴影!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片寄托着希望的试验田。那些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承载着他和整个石桥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