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月16日,杭城的夜幕裹挟着腊月的寒气。童家别墅书房内,暖黄的台灯将童诗涵的身影映在电脑屏幕上,噼里啪啦的键盘敲击声与窗外零星的爆竹声交织。十五岁的少女身着素色羊绒衫,脖颈间的翡翠项链随着呼吸轻轻晃动,她的目光紧锁着股票交易数据——星芒汉堡品牌公司的市值己稳稳攀升至85.9亿,旗下五家子公司如璀璨星辰,分别扎根在副省级城市、丽水、苏州、郑州与开封。
“阿姐!”清脆的喊声打破书房的静谧。七岁的童舒穿着粉色棉袄,手里攥着啃了一半的汉堡,嘴角沾着星芒汽水的泡沫,“王姨做的梅干菜汉堡太好吃啦!我用存款又买了十份套餐!”说着,她晃了晃存钱罐,硬币碰撞的声响清脆悦耳。童诗涵忍不住笑出声,伸手擦掉妹妹嘴角的碎屑,目光却落在她怀里的存钱罐——那个印着卡通汉堡图案的罐子,此刻承载着小女孩最纯真的财富梦想。
童诗涵将视线转回电脑,点开开封子公司的专题页面。屏幕上,北宋风格的飞檐斗拱与现代化玻璃幕墙交相辉映,身着宋服的店员正微笑着为顾客递上星芒汉堡。她想起半年前选址开封时的情景——当团队站在清明上河园旁的古街,望着汴河波光与岸边的仿古集市,她立刻拍板:“这里就是星芒汉堡溯源文化的根。”
“阿姐,开封店的营业额又破纪录了。”童宁抱着财务报表推门而入,金丝眼镜下的眼神透着兴奋,“结合《东京梦华录》还原的‘宫廷御膳汉堡套餐’,单日销售额突破50万!游客们都说,在千年汴京吃着千年前的‘中式汉堡’,是穿越时空的体验。”她将报表摊在桌上,数据曲线如腾飞的巨龙,“而且,我们在开封设立的‘数字课堂’,己经培训了三千多名孩子。”
童诗涵翻开桌上的《东京梦华录》,泛黄的书页间夹着开封店开业时的照片。照片里,宿华站在课堂前,手把手教孩子们用电脑绘制清明上河图的数字模型,孩子们专注的眼神让她心头一暖。她拿起红笔,在“市井饮食”章节旁批注:商业传承不仅是技法,更是文明的延续。
此时,书房的传真机突然“滴滴”作响,一份加急文件缓缓吐出。童诗涵接过一看,是来自岛国的合作邀约——某知名食品企业提出,愿出资30亿美金,共同开发融合东方元素的快餐产品线。她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想起去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商战,指尖不自觉着《孙子兵法》的书脊。
“告诉他们,”童诗涵对着电话那头的助理说,“合作可以,但所有配方专利必须归星芒所有,而且要在岛国设立‘中式快餐文化博物馆’。”挂断电话,她望向窗外璀璨的杭城夜景,星芒汉堡的霓虹灯牌在夜空中连成一片星河,恍惚间与千年前汴京的灯火遥相呼应。
夜深了,童家别墅渐渐安静下来。童诗涵轻手轻脚走进妹妹们的房间,看着熟睡的童舒紧紧抱着汉堡玩偶,童宁的枕边还放着未完成的财务分析稿。她回到书房,打开保险箱,取出一叠孩子们在数字课堂的编程作品——有会“行走”的清明上河图,有能自动计算食材配比的小程序。这些稚嫩的代码,何尝不是未来商业帝国的基石?
凌晨的钟声响起,童诗涵在日记本上写下:“从汴京街头的夹肉馍,到全球瞩目的星芒汉堡,我们走过的不仅是商业之路,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窗外,新年的第一缕曙光正悄然染红天际,照亮星芒汉堡的LOGO,也照亮了这个注定不平凡的商业传奇的下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