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三国:从一炮害三贤开始崛起
人在三国:从一炮害三贤开始崛起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人在三国:从一炮害三贤开始崛起 > 第29章 献策屯田,科举初试

第29章 献策屯田,科举初试

加入书架
书名:
人在三国:从一炮害三贤开始崛起
作者:
一码字就烦
本章字数:
5128
更新时间:
2025-06-02

曹操听着,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乱世之中,粮食就是命脉。

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那官选,又作何解?”

陈末继续说道。

“如今取士,多为举孝廉,察茂才。”

“名为举贤,实则多为世家子弟所把持。”

“寒门学子,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有出头之日。”

“长此以往,朝中皆是世家之人,何谈公正。”

“何谈为国为民。”

曹操眉头微蹙。

这个问题,他也想过。

只是,孝廉制度,乃大汉立国之本。

岂是说改就能改的。

“文蔚的意思是……”

陈末迎向曹操的目光。

一字一句地说道。

“卑职以为,可以尝试,开科取士。”

“不问出身,不问门第。”

“凡有才学者,皆可通过考核,入朝为官。”

“如此,天下英才,方能尽入主公彀中。”

开科取士。

这西个字,如同一道惊雷。

在曹操的脑海中炸响。

这个想法,太过于惊世骇俗。

简首是在挑战整个士大夫阶层的根基。

曹操一时间,有些难以消化。

他看着陈末。

这个年轻人,总是能提出一些,让他感到既兴奋,又不安的想法。

“此事体大,干系甚广。”

曹操沉吟道。

“卑职明白。”

陈末说道。

“所以,卑职建议,可先在小范围试点。”

“比如,新得的扬州之地。”

“选取一两个郡县,试行屯田令和科举制。”

“若行之有效,再逐步推广。”

“若有不妥,亦可及时修正。”

曹操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他在权衡利弊。

陈末的提议,无疑是动摇国本之举。

但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也让他心动不己。

若真能打破世家对人才的垄断。

那他曹操,将拥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来源。

何愁大事不成。

良久。

曹操抬起头。

眼中闪过一丝决断。

“好。”

“此事,便依你所言。”

“你先拟定一个详细的章程出来。”

“待时机成熟,便在扬州试点。”

他虽然心中仍有疑虑。

但他愿意相信陈末一次。

这个年轻人,己经给了他太多的惊喜。

或许,这一次,也能创造奇迹。

“谢主公信任。”

陈末躬身行礼。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

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但他有信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播下的这颗种子,迟早有一天,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数日后。

寿春城内,张灯结彩。

曹操在此举行盛大的庆功宴。

犒赏三军将士。

宴会之上,觥筹交错,热闹非凡。

曹操高举酒杯,意气风发。

“诸位将士,此番攻克寿春,荡平袁术。”

“尔等皆是功臣。”

“本将军敬你们一杯。”

说罢,一饮而尽。

众将士纷纷起身,举杯回应。

“愿为主公效死。”

酒过三巡。

曹操的目光,再次落在了陈末身上。

“此战,若论首功,非文蔚莫属。”

他的声音,传遍了整个宴会大厅。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个略显单薄的身影上。

陈末缓缓起身。

神色平静。

“主公谬赞。”

“破敌乃众将士用命,末不敢居功。”

曹操摆了摆手。

“功是功,过是过。”

“本将军,向来赏罚分明。”

他顿了顿,朗声道。

“今,我以天子之名,朝廷之意。”

“拟表奏陈末,为扬州刺史。”

“总督扬州军政要务。”

扬州刺史。

这可是一个实打实的封疆大吏之位。

整个扬州,都将归其管辖。

这份赏赐,不可谓不重。

帐内众人,看向陈末的眼神,更加复杂了。

羡慕,嫉妒,甚至还有一丝敬畏。

这个年轻人,上升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快到让人有些难以置信。

然而。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

陈末却开口了。

“启禀主公。”

“扬州刺史之位,末,愧不敢当。”

什么。

他竟然拒绝了。

众人皆是一愣。

就连曹操,也有些意外。

“哦?文蔚何出此言?”

陈末不卑不亢地说道。

“扬州初定,百废待兴。”

“更有江东孙策,虎视眈眈。”

“末自忖年少德薄,经验不足。”

“恐难以承担如此重任。”

“恳请主公,另择贤能。”

他这番话,说得倒是恳切。

但众人心中,却各有猜测。

是真的谦虚。

还是,故作姿态。

亦或是,有别的什么图谋。

曹操看着陈末。

眼神中带着一丝探究。

他知道,陈末不是一个会被虚名所累的人。

他这么说,必然有他的道理。

“那依文蔚之见,何人可担此任?”

曹操顺着他的话问道。

陈末沉吟片刻。

“主公麾下,能臣猛将如云。”

“具体人选,还需主公定夺。”

“不过,末以为,当务之急,并非任命刺史。”

“而是,如何尽快稳定扬州局势。”

“收拢民心,恢复生产。”

“同时,也要提防江东孙策的异动。”

他这番话,倒也说得在理。

扬州虽然名义上归了曹操。

但实际上,还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曹操点了点头。

“文蔚所言甚是。”

“扬州之事,确需从长计议。”

他没有再坚持让陈末出任扬州刺史。

但他心中,对陈末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不贪功,不恋栈。

有大局观。

这样的人才,实在是太难得了。

宴会继续进行。

但众人心中的滋味,却各不相同。

陈末,这个名字。

注定要成为曹营之中,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

庆功宴后。

陈末再次被曹操单独召见。

书房之内,灯火通明。

曹操屏退了左右。

只留下他和陈末两人。

“文蔚,你今日在宴会上,为何推辞扬州刺史之位?”

曹操开门见山地问道。

陈末微微一笑。

“主公心中,不是己经有答案了吗?”

曹操一怔。

随即也笑了起来。

“你这个小子,倒是会揣摩人心。”

他确实猜到了一些。

陈末之所以推辞,恐怕与之前提出的“屯田令”和“科举制”有关。

扬州,是他选定的试点。

若他亲自担任扬州刺史。

推行这两项政策,必然会遇到更大的阻力。

毕竟,这等于是自己革自己的命。

那些扬州的世家大族,岂会轻易答应。

“你是不是觉得,由别人去当这个扬州刺史,推行你的新政,会更容易一些?”

曹操问道。

陈末点了点头。

“正是。”

“而且,末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想向主公进言。”

“哦?说来听听。”

曹操饶有兴致地看着他。

陈末深吸一口气。

缓缓说道。

“卑职以为,如今朝廷选官制度,弊端丛生。”

“世卿世禄,父死子继。”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