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的晨曦穿透云母窗,在议政殿的青砖地面流淌成金河。童浩林将刻有"江南改制诏"的竹简缓缓展开,朱笔书写的"扬州""临安"二字在烛火下熠熠生辉:"自今日起,吴、越旧地更名扬州,设临安为江南经济中枢;荆楚之地分设武昌城为湖广行省首府,辖长沙郡等十二县。"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回荡,惊起梁间燕雀。
丞相吕不韦展开泛黄的舆图,长江水系如青罗带蜿蜒其中:"陛下,江南水乡河湖交错,若疏浚水道、兴修水利,稻米年产量可增三成。然此地私商盛行,需以律法规范。"他呈上一卷《江南商律草案》,竹简上密密麻麻标注着通商、赋税、行会等条款。
童浩林接过草案,目光扫过"严禁哄抬粮价""商船需登记报备"等条文,提笔批注:"另加一条,凡在江南投资工坊者,三年免税;开垦荒田百亩以上,赐'拓荒功臣'称号。"他望向殿外飘扬的玄鸟旗,"告诉天下商贾,大秦的江南,是藏金纳银的福地。"
改制诏书如春风般吹遍江南。扬州城的青石街巷里,工商局的差役们张贴着新律法告示,青铜喇叭反复播放着条文解读。曾经各自为政的吴越商会,如今在大秦律法框架下重组为"江南商盟"。商会会长王云锦抚摸着新颁发的营业执照,对满堂商贾笑道:"有了官方认证,咱们的丝绸瓷器,定能顺着长江销往西域!"
临安城的建设更是如火如荼。墨家工匠操纵着蒸汽挖掘机,在西湖之畔开凿人工运河;国营砖窑日夜不息,烧制出的黛瓦白墙整齐堆砌。童浩林亲自规划的"十里商街"拔地而起,街道宽达十丈,两侧商铺鳞次栉比,中央的蒸汽有轨电车轨道正在铺设。当第一盏霓虹招牌"临安绸缎庄"亮起时,百姓们扶老携幼前来围观,惊叹声此起彼伏。
武昌城内,新任湖广行省总督白起站在黄鹤楼上,俯瞰着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繁忙景象。岸边的码头停满商船,蒸汽起重机正将荆楚的稻米、茶叶装上货船。"大人,墨家设计的'水上粮仓'己建成!"师爷递上图纸,"此粮仓以铁皮包裹,浮于江面,既防水又便于运输。"白起点头,目光转向远处的农田——那里,农科署推广的"占城稻"己抽穗,稻穗低垂,金黄一片。
在长沙郡,一场别开生面的"农商大会"正在举行。老农李阿公捧着新培育的双季稻种,对围观的百姓说:"这稻子半年一熟,用秦式曲辕犁耕种,亩产比往年多两石!"一旁的工坊主展示着新式织机,绸缎在机杼间如流水般倾泻。工商局官员当场宣布:"凡购买新式农具、织机者,可申请低息贷款!"
随着律法完善,江南的商业秩序焕然一新。私盐贩子销声匿迹,国营盐场的雪白盐粒通过新修的铁路运往各地;丝绸、茶叶的交易需经官方认证,假冒伪劣产品无所遁形。更令人振奋的是,童浩林下旨开通"江南-西域"商路,蒸汽商船满载瓷器、漆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驶向大食、罗马。
某日,一艘从大食返航的商船停靠临安港。船舱里不仅带回了香料、珠宝,还有大食商人的惊叹:"大秦的江南,比传说中的天堂更繁华!"这个消息传回咸阳,童浩林望着地图上日益繁荣的扬州、临安,对苏婉婷皇后笑道:"朕要让天下人知道,大秦的每一寸土地,都能长出黄金。"
夜幕降临,江南大地灯火璀璨。扬州瘦西湖的画舫上,文人墨客吟诵着新写的诗词;临安夜市的蒸汽美食摊前,食客们大快朵颐;武昌城的码头上,货船的汽笛声与装卸工人的号子声交织成曲。而在咸阳宫的书房里,童浩林正在批阅江南的捷报,烛火摇曳间,他己开始谋划下一场变革——如何让江南的繁华,照亮大秦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