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州园区启宏图
1999年9月1日清晨,北京的晨雾尚未散尽,三环内的新兴产业园区己是一片繁忙景象。星达信息科技公司总部大厦通体银灰色的玻璃幕墙折射着朝阳,门前电子屏滚动播放着“自主创新,科技报国”的标语。童浩林站在38层的落地窗前,俯瞰着园区内错落有致的厂房与研发楼,十家子公司的代工厂正在加紧生产最新的半导体设备。
“童总,上海、深圳、重庆等七个副省级城市及首辖市的园区己完成一期建设。”助理王丽娜递上项目进度表,“苏州园区的光刻机组装车间,今天就能完成无尘环境测试。”
童浩林点头,调出全息投影地图。全国版图上,红色光点如星火燎原般亮起,每个光点都代表着一个新兴产业园区。“通知所有园区,启动‘墨工计划’。”他的手指划过投影中的苏州园区,“将隋唐古籍中关于精密制造的记载,与现代数控技术结合。”
二、典籍匠术破迷津
在大厦地下五层的保密研究室内,二十余位顶尖学者正围坐在檀木长桌旁。童浩林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卷残破的隋唐竹简,上面用朱砂绘制着复杂的器械图。“这是从祖宅密室找到的墨家《天工纪要》残篇,”他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记载了墨家制造‘连弩机’的工艺,其零件精度误差不超过0.01毫米!”
中科院院士周振国推了推老花镜,凑近细看:“这榫卯结构的误差校准方法,与现代光刻机的光学对准系统原理惊人相似!但......”他神色凝重,“以我们现有的工业基础,要在三年实现十纳米、九纳米制程突破,难度堪比登天。”
“秦朝的弩机都能做到误差0.00X毫米,”童浩林调出考古资料,屏幕上展示着兵马俑出土的青铜弩机,“古人能做到的,我们没理由做不到。”他转向负责设备研发的总工程师:“把墨家‘以规为度,以衡为准’的理念,融入光刻机的光栅尺制造。”
三、昼夜攻关铸重器
接下来的日子里,全国各大园区进入“战时状态”。苏州代工厂内,光刻机核心部件的研磨车间24小时灯火通明。一位老技工对照着《天工纪要》的记载,用古法手工抛光反射镜:“书上说‘水磨百遍,其面如镜’,咱们现代的磁流变抛光技术,再结合这古法,说不定真能突破镜面平整度难题!”
北京研发中心,童敏带领的团队正尝试复原墨家“玄铁”配方。实验室里,高温熔炉喷射出耀眼的火光,她盯着成分分析仪的屏幕大喊:“找到了!古籍里记载的‘陨铁掺钨’,和我们最新研发的光刻机镜头材料配方完全吻合!”
而在重庆园区,年轻的程序员们根据墨家“机关术”的逻辑,重新编写光刻机的控制算法。“你们看,”一位戴着眼镜的小伙子兴奋地展示代码,“墨家‘以动制动,以静制静’的思路,完美解决了光刻机工作台的震动补偿问题!”
西、暗战交锋显锋芒
正当研发工作如火如荼时,安全部门传来紧急情报:A国得知中国在光刻机领域的突破,派出多支商业间谍团队潜入各大园区。童浩林冷笑一声,打开加密通讯系统:“启动‘迷阵计划’。让那些间谍看到我们故意泄露的‘错误参数’,重点误导他们在双工作台同步精度的数据上。”
在上海园区,两名伪装成设备维修工的间谍悄悄拍摄着“核心图纸”,却浑然不知他们看到的,是经过童浩林精心设计的“陷阱方案”。而那些真正的关键技术,正藏在古籍记载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之中,在无数科研人员的日夜攻坚下,逐渐揭开神秘面纱。
五、破晓时刻耀东方
1999年12月31日深夜,距离童浩林立下“三年之约”还有两年时间。苏州园区的无尘车间内,气氛紧张到了极点。第一台自主研发的九纳米光刻机即将完成组装调试。
“启动光源系统!”随着总工程师的一声令下,EUV极紫外光源发出刺目的光芒,光束精准地投射到晶圆上。屏幕上,纳米级的电路图案清晰显现,误差值稳定在设计标准之内。
童浩林抚摸着光刻机冰冷的金属外壳,眼中泛起泪光。他想起隋唐古籍中“器成之日,当惊天下”的豪言,此刻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通知全球媒体,”他转身对王丽娜说,“三个月后的国际半导体展,我们要带着自己的光刻机,让世界看看——华夏千年的匠术智慧,必将在现代科技的舞台上,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
夜色渐退,黎明的曙光洒在星达科技大厦的顶端。童浩林站在晨光中,望着远处正在崛起的产业园区,心中己然勾勒出更宏伟的蓝图。那些沉睡千年的墨家典籍,正化作新时代的科技火种,照亮中国芯片产业弯道超车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