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风云五万亿帝国的好姐妹掌舵
沈氏风云五万亿帝国的好姐妹掌舵
当前位置:首页 > > 沈氏风云五万亿帝国的好姐妹掌舵 > 第十七章 故园新貌:商魂济世润桑梓

第十七章 故园新貌:商魂济世润桑梓

加入书架
书名:
沈氏风云五万亿帝国的好姐妹掌舵
作者:
穿越神探夏洛克
本章字数:
3308
更新时间:
2025-05-05

1948年9月10日,杭城沈氏祖宅门前张灯结彩,修缮一新的朱漆大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沈知意身着月白色真丝旗袍,站在重悬的"沈府"匾额下,看着工匠们将最后一块雕花窗棂嵌入飞檐斗拱。远处传来西湖游船的摇橹声,与院内此起彼伏的喝彩声交织成曲。

"大小姐,祠堂的族谱都归位了!"老管家拄着红木拐杖,浑浊的眼眶里泛起泪光,"连战时被炮火震裂的《郑和航海图》壁画,都按原样修复了!"沈知意轻抚过青砖墙上新刻的家训,指尖触到"达则兼济天下"几个鎏金大字——这是太爷爷当年亲手题写的,如今在工匠的妙手下重焕生机。

修缮工程刚结束,沈知意便召集杭城市政官员、教育界代表和医疗专家,在祖宅新落成的议事厅召开捐赠仪式。雕花檀木长桌上,摆放着30亿国币的支票簿,在落地窗外的湖光山色映衬下,显得庄重而耀眼。

"沈氏能有今日,离不开杭城的水土滋养。"沈知意展开手绘的城市规划图,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学校、医院和工厂的选址,"这笔资金将分三部分:15亿用于扩建杭城中学,增设工业技术课程;10亿修建现代化市立医院,引进南洋最新的医疗器械;剩下5亿设立民生基金,用于修缮古桥、疏浚河道。"

教育界代表林校长激动地站起来:"沈小姐,杭城的孩子们盼着这样的学校太久了!尤其是您提议的'商学实践课',让学生跟着沈氏商船实习,这简首是开天辟地的创举!"沈知意微笑着点头,想起在21世纪参观的校企合作模式,此刻终于能在1948年的杭城落地生根。

市立医院筹备处主任却面露难色:"只是医疗器械的运输和安装......"话未说完,沈舒抱着一叠文件蹦跳着进来:"这个您放心!沈氏舰队的下一班货轮,正好从德国运回全套X光机和无影灯!"她眨眨眼,"而且我们的工程师会全程指导安装,保证比A国医院的设备还先进!"

捐赠仪式结束后,沈知意带着团队实地考察学校选址。当她看到破旧的杭城中学教室里,学生们在漏雨的屋檐下坚持读书时,眼眶不禁了。"立刻动工。"她对施工负责人说,"先搭起临时校舍,三个月内必须让孩子们搬进新教室。"

与此同时,沈氏祖宅的西跨院己改建成临时医疗站。沈知意亲自坐诊的消息不胫而走,每日清晨,门口便排起长队。"阿婆,您这是老寒腿,我给您开个方子,再配上沈氏药厂特制的膏药。"她握着老人布满皱纹的手,"药费全免,每周来换药就行。"

随着工程推进,各种难题接踵而至。在医院建设中,A国试图通过技术封锁阻挠设备进口。沈知意不动声色,暗中让沈宁联系欧洲盟友,用"李代桃僵"之计——表面从A国订购普通设备,实则通过荷兰商人转运核心部件。当第一台德国产心电图机运抵杭城时,A国商人还在为"沈氏碰壁"幸灾乐祸。

学校建设也遭遇资金挪用的危机。沈知意得知后,连夜召集施工方和监理单位,在祖宅祠堂摆开"明镜台"——将每一笔款项的流向公之于众,同时启用沈家祖训中的"连坐制":若有贪腐,涉事者连同保举人一并逐出族谱。这招"杀鸡儆猴",让工程迅速重回正轨。

1949年春节前夕,杭城中学新校区落成。红墙黛瓦的教学楼与远处的雷峰塔相映成趣,操场上,学生们举着"沈氏助学"的锦旗欢呼雀跃。沈知意站在礼堂前,看着孩子们表演自编的话剧《郑和下西洋》,忽然想起三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市立医院的开业典礼同样轰动。当第一台无影灯亮起时,主刀医生激动得手都在颤抖:"这比我在A国进修时的设备还要先进!"沈知意却将目光投向候诊大厅——那里,带着沈氏家徽的免费义诊告示下,挤满了面带希望的百姓。

深夜,沈知意独自漫步在祖宅花园。新挖的荷花池里,睡莲在月光下轻轻摇曳,九曲桥的栏杆上,工匠们特意雕刻了郑和宝船的图案。她摸出怀中的加密电报,周先生在信中写道:"杭城的变化,让百姓看到了新时代的曙光。"

风起时,廊下的铜铃叮咚作响,恍若六百年前郑和船队的驼铃声。沈知意望着西湖的波光,突然明白,沈家的"商道"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当30亿资金化作朗朗书声、化作救死扶伤的仁心,化作杭城百姓脸上的笑容,她终于完成了对祖训最好的诠释——以商济世,方能不负家国。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