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16日,京城郊外的星华汽车合资工厂被深秋的薄雾笼罩。高耸的烟囱吞吐着白烟,厂区道路上,崭新的国产卡车正列队等待质检。沈知意身着藏青色工装,戴着帆布手套,指尖划过卡车引擎盖上鲜红的“星华”标志——这个由“星宁集团”与国内机械工业部共同打造的品牌,即将开启中国汽车工业的新篇章。
“沈总,李元帅到了!”秘书小跑着穿过车间,声音里带着兴奋。
沈知意转身,正看见李元帅拄着拐杖,在一众官员簇拥下踏入总装车间。老人的目光扫过流水线上忙碌的工人,最后定格在她身上:“丫头,听说你要把管理权交给政府?”
“元帅,这是早就计划好的。”沈知意递上安全帽,带着众人走向装配线,“星华汽车的核心技术、生产标准都己落地,后续需要的是规模化生产和本土化运营。政府主导,才能让这些汽车真正服务国家建设。”
说话间,一辆刚下线的卡车轰鸣着驶下生产线。沈知意示意司机停车,掀开引擎盖:“您看,这台发动机的涡轮增压技术,我们己经完成了1000小时连续运转测试。但要实现量产,还需国营企业的资源调配能力。”
李元帅凑近观察,浑浊的眼睛突然发亮:“这玩意儿要是改一改,装在拖拉机上......”
“元帅英明!”沈知意从口袋里掏出图纸,“我们己经做了适配方案,下月就能试制农业机械。”
当天下午,在机械工业部会议室,沈知意将厚厚的管理权移交文件推到部长面前:“沈氏集团保留技术支持和专利授权,生产线、人员培训、供应链体系全部移交。未来三年,我们还将免费提供维修技术手册,并派驻专家团队。”
“小沈啊,”部长翻阅着文件,语气中带着疑虑,“你们这样做,图什么?”
沈知意望向窗外飘扬的五星红旗:“我虽是商人,但更明白工业报国的分量。星华汽车的根在这片土地,只有让它扎根生长,才能抵御A国的技术封锁。”她停顿片刻,补充道,“况且,沈氏集团也能通过零部件供应和技术服务,实现长远合作。”
与此同时,新加坡沈氏总部的无线电室里,沈宁正破译着来自京城的加密电报。老式电报机的“滴滴”声中,她突然笑出声:“大姐这步棋,比我想得还妙!表面上放手管理权,实则用技术和售后编织了新的商业网络。”
她立刻拨通沈舒的专线:“小妹,准备开发汽车专用润滑油和滤清器,就用‘星华伴侣’的品牌。记住,质量标准必须和欧洲大厂看齐!”
在岛国东京,许晴将管理权移交的消息告知松本首相时,对方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沈小姐这是要把岛国汽车产业和中国绑定?”
“首相阁下,”许晴将最新的贸易协议推过去,“沈氏集团承诺,只要岛国开放零部件市场,将优先提供升级版发动机技术。”她意味深长地一笑,“毕竟,谁都不想在A国的阴影下生存。”
半个月后,星华汽车工厂举行盛大的管理权交接仪式。当沈知意将象征权力的铜钥匙交给新任厂长时,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李元帅握着她的手,低声道:“丫头,听说A国最近在调查你和岛国的关系?”
“让他们查吧。”沈知意望着厂区内穿梭的卡车,目光坚定,“现在星华汽车的维修网络己经覆盖全国,每一辆车都是我们的‘活广告’。等A国反应过来,我们的第二代新能源技术又该问世了。”
当晚,沈知意独自来到工厂后山。月光下,蜿蜒的公路上,星华卡车的车灯连成璀璨的光带,正驶向远方的煤矿、农场和建设工地。她打开老式收音机,里面传来关于国产汽车产量突破的新闻报道,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突然,腰间的无线电发出震动。是沈宁发来的密电:A国试图联合欧洲车企对星华汽车发起专利诉讼。沈知意冷笑一声,对着无线电轻声道:“启动‘鉴真计划’,把我们在岛国的技术合作细节,匿名发给A国媒体。”
山风掠过,卷起她鬓角的发丝。沈知意知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远未结束。但当她看见工厂里彻夜不息的灯光,听见远处传来的机器轰鸣声,心中便充满底气——她所守护的,不仅是沈氏集团的商业版图,更是一个民族工业崛起的希望。
老式电报机再次响起,新的指令正发往世界各地。在政企合璧的时代浪潮中,沈知意和她的星华汽车,己然成为抵御外敌、振兴工业的坚固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