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6月1日清晨,新加坡市政厅广场被朝阳染成金色。沈知意身着剪裁合体的米色西装,站在市政厅台阶上,耳畔是此起彼伏的欢呼声。老式无线电喇叭里正播放着她的就职演说,声波顺着街道传向千家万户,而广场角落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沈氏集团历年来在民生领域的投入数据。
“沈市长!沈市长!”人群中突然爆发出更热烈的呼喊。沈知意抬眼望去,几位白发老者捧着泛黄的《武则天传》挤到前排,书页间夹着褪色的剪报——那是她三年前在贫民窟推行“广厦计划”时的报道。其中一位老人颤巍巍地展开卷轴,赫然是一幅临摹的唐代仕女图,题款处“沈氏后人”西个大字苍劲有力。
市政厅内,大伯沈正国摘下总统徽章,郑重别在她胸前:“知意,这枚徽章本就该属于你。三个月前的全民公投,97%的支持率,连我这个总统都望尘莫及。”他指着窗外悬挂的武则天画像,“民众说,你比千年前的女帝更懂民生疾苦。”
沈知意着徽章,思绪回到半年前。当时新加坡贫富差距悬殊,富人区的花园洋房与贫民窟的铁皮屋仅一墙之隔。她连夜召集家族成员,在沈氏总部地下室展开会议。老式电报机旁,沈宁快速敲击键盘调出财政数据:“大姐,若要大规模建房,至少需要投入300亿新币。”
“启动‘洛城’计划。”沈知意展开城市规划图,笔尖重重落在滨海湾区域,“把沈氏金融闲置的土地拿出来,联合政府开发‘混合社区’——富人区的顶层公寓与惠民廉租房共享配套设施。”她目光扫过众人,“但这不是慈善,是投资。”
三日后,沈氏食品公司的卡车开始向贫民窟免费发放“购房抵用券”,凭券可在新开发的社区兑换低价房源;沈氏汽车推出“以工代赈”计划,失业者参与建房即可获得工资与购房补贴。当第一栋高楼封顶时,工人们自发在墙上绘制武则天的画像,说这是“女帝显灵”。
就职典礼结束后,沈知意首奔建筑工地。戴着安全帽的工人们看到她,纷纷放下工具围拢过来。“沈市长,咱们的房子能装空调吗?”“学校啥时候建好?”七嘴八舌的提问中,她指着远处的塔吊:“下个月,沈氏电子的空调生产线就会投产,每户廉租房都免费安装。至于学校——”她翻开图纸,“这栋楼的顶层己经预留了教育中心。”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涌动。当晚,沈知意的办公室响起加密无线电的蜂鸣声。许晴从岛国发来急报:A国暗中资助当地商会,企图煽动商户抵制“混合社区”政策,理由是“拉低富人区档次”。她冷笑一声,拨通沈宁的专线:“把沈氏在港城的成功案例整理成册,明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告诉媒体,我们的社区能让房产增值40%。”
一周后,当A国商会代表举着反对标语出现在市政厅时,迎接他们的是数百名手持房产证的普通民众。一位退休教师高举证书哽咽道:“我这辈子,做梦都没想过能住上带电梯的房子!沈市长给了我们尊严!”混乱中,沈知意登上台阶,身后的大屏幕突然播放起岛国电视台制作的专题片——片中,松本首相公开称赞新加坡的民生政策为“东亚典范”。
深夜,沈知意独自站在市政厅顶楼,望着城市中闪烁的万家灯火。老式电报机突然发出规律的“滴滴”声,是国内发来的密电:京城高层对她的施政模式表示赞赏,希望引入“混合社区”理念。她提笔写下回复,墨迹未干,窗外突然绽放起烟花——那是沈氏集团为庆祝廉租房竣工燃放的,火光照亮了满城悬挂的武则天画像。
这一刻,沈知意终于明白,从商政共同管理星宁集团,到成为民选市长,她继承的不仅是武则天的血脉,更是那份“泽被苍生”的胸怀。而那些藏在商业运作背后的民生智慧,终将如星光照亮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