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1日,新加坡星宁集团总部顶楼会议室,气氛凝重如铅。沈知意紧握着从国内传来的密报,纸张边缘被指甲掐出深深的褶皱。密报中赫然写着:宝岛通过空运支援国内的罐头食物,被宣称“存在安全隐患”,不仅禁止民众食用,还被秘密转移囤积。
“这不可能!”沈舒腾地站起来,大大咧咧的性子此刻满是愤怒,“那些罐头都是沈氏食品严格把控生产的,每一批次都经过三重质检!”
沈知意示意妹妹冷静,目光转向沈宁:“二姐,立刻查清楚这批罐头的物流信息,还有国内发布禁令的具体决策人。”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寒光,“另外,联系宝岛那边的合资企业,确认是否有其他势力插手运输环节。”
此时的宝岛,星华电讯合资工厂内,负责人陈铭接到沈知意的紧急来电。“陈先生,那批运往大陆的罐头,中途是否有人接触过?”沈知意的声音透过无线电传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陈铭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回忆道:“沈小姐,货物在桃园机场装机前一切正常,但抵达广州后......”他压低声音,“听说有几箱被军方首接带走了,具体原因不明。”
沈知意挂断电话,心中警铃大作。她太清楚这批罐头的意义——不仅是救命粮,更是维系两岸民间联系的纽带。若有人蓄意破坏,背后必定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
在国内,某个秘密仓库中,一箱箱印着“星华食品”字样的罐头整齐堆放。仓库管理员看着荷枪实弹的士兵将罐头转移,小声嘟囔:“上面说这些有毒,可闻着挺香啊......”话音未落,就被军官狠狠瞪了一眼。
与此同时,A国驻国内情报机构正密切关注此事。“沈氏集团在两岸的动作太频繁了,”情报官对着无线电冷笑道,“散布些‘罐头有毒’的谣言,既能破坏他们的声誉,又能切断这条隐秘的补给线。”
沈知意很快掌握了关键线索。沈宁通过伦敦的金融渠道查到,有几笔匿名资金近期流入国内某些官员的海外账户,而这些资金的流向,竟与A国情报机构有关联。“大姐,这是场精心策划的栽赃!”沈宁在无线电中语气急促,“他们想让国内对我们产生信任危机!”
沈知意沉思片刻,下令道:“启动‘明镜计划’。联系国际红十字会,邀请他们对沈氏食品的生产线进行全面检查。同时,让宝岛那边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罐头生产的全过程影像。”
三天后,国际红十字会的专家团队抵达新加坡。在沈氏食品工厂,他们亲眼目睹了从原料采购到封装出厂的每一个环节。“这些罐头的卫生标准,远超国际平均水平。”专家组组长在发布会上郑重宣布,“所谓‘有毒’指控,毫无根据。”
几乎同一时间,宝岛的新闻发布会上,大屏幕播放着罐头生产车间的实时画面。陈铭面对镜头,字字铿锵:“这批罐头,是我们星华员工怀着对同胞的情谊生产的。我们愿意用性命担保,它们绝对安全!”
舆论开始反转。民众纷纷质疑:“既然罐头没问题,为什么要禁止食用?那些被藏起来的罐头,到底去了哪里?”
沈知意深知,这不仅是一场商业声誉的保卫战,更是一场关乎民心向背的博弈。她通过秘密渠道,将国内仓库囤积罐头的照片,以及A国情报机构介入的证据,送到了高层手中。
半个月后,国内传来消息:涉事官员被撤职调查,被扣押的罐头开始陆续发放给民众。当第一口热乎的罐头汤入口时,一位老人老泪纵横:“是家乡的味道......”
1960年7月的新加坡,沈知意站在星宁集团大厦顶层,望着远处繁忙的港口。无线电传来最新消息:国内己恢复与沈氏集团的部分民间合作。她知道,这场风波虽暂时平息,但未来的路依然充满荆棘。而她,将继续以商人的智慧和血脉的担当,在波谲云诡的局势中,守护那份跨越山海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