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 何雨水改良青霉素工艺
1971年的港岛盛夏,潮湿闷热的海风裹挟着咸腥味涌入振华实验室敞开的窗户。何雨水正俯身在显微镜前,白大褂的袖口沾满了培养皿溢出的培养基痕迹。她小心翼翼地用移液管将一滴浑浊液体滴入培养皿,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在下巴处悬而未滴。
"第三十七次试验..."她喃喃自语着在笔记本上记录,钢笔尖因用力过度在纸上戳出个小洞。突然,培养皿中的菌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增殖,原本淡黄色的青霉素菌株渐渐变成了耀眼的金色。
"二叔!快来看!"何雨水的声音在实验室里炸开,惊飞了窗外停驻的麻雀。她手忙脚乱地调整显微镜焦距,连眼镜滑到鼻尖都顾不上扶。
何大海正在隔壁会议室审阅文件,闻言立刻放下钢笔。推门进入实验室时,他看到侄女像个孩子般手舞足蹈,马尾辫随着动作左右摇摆,发梢沾满了不知名的化学试剂。
"改良成功了?"何大海走近实验台,目光落在那个发着奇异金光的培养皿上。系统光幕在视野中自动弹出:【检测到青霉素菌株变异体,产量提升800%。是否激活"微生物培养加速"奖励?】
何雨水激动地抓住二叔的袖子:"我加入了王爷爷从云南带回的野生菌种,又用紫外线诱变..."她语速飞快地解释着技术细节,手指在培养皿上方画着复杂的轨迹,"现在产量是原来的九倍,纯度还提高了!"
实验室的门再次被推开,许大茂风风火火闯了进来,西装口袋里插着卷成筒状的电影剧本。"处长!国泰那边答应放人了!"他挥舞着一份合约,"林青霞愿意出演我们的《窗外》,只要片酬再加五万..."
话音未落,娄小娥踩着高跟鞋"噔噔噔"地走进来,真丝旗袍裹着曼妙的身材,手里却攥着份被揉皱的《明报》:"何大海!你解释解释这是什么?"报纸娱乐版赫然刊登着何大海与一位妙龄女郎的合影,标题写着《振华影业千万巨制锁定新人林青霞》。
何大海接过报纸扫了一眼,照片明显是上次洽谈时被偷拍的。他正要解释,娄小娥己经一把抢过许大茂手中的合约:"月薪两万?还配专车?"她漂亮的眼睛里燃着怒火,"我拍《红灯记》时才八千!"
实验室里的气氛顿时剑拔弩张。何雨水悄悄缩了缩脖子,捧着珍贵的培养皿躲到角落;许大茂则识相地退到门边,随时准备开溜。
"小娥,"何大海从抽屉取出另一份文件,"这是振华影业上季度的财报。"他翻到演员薪酬页,指着娄小娥的名字,"你的实际收入是每月三万五,另外还有票房分成。"见娄小娥仍嘟着嘴,他又补充道:"林小姐的合约是包装策略,实际片酬只有八千。"
娄小娥将信将疑地接过文件,突然指着其中一行:"那这十万的'特别培训费'是什么?"
许大茂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拼命朝何大海使眼色。何大海面不改色:"那是给台湾方面的回扣,为了让林小姐顺利解约。"他转向何雨水,巧妙转移话题,"丫头,新工艺能马上投产吗?"
"还差最后一步。"何雨水推了推眼镜,指着培养皿中开始泛红的部分菌落,"这些变异株不稳定,需要找到最佳培养条件..."
何大海点点头,在脑海中确认激活系统奖励。霎时间,无数微生物培养参数如瀑布般涌入意识——温度、pH值、溶氧量...最优组合方案清晰得如同写在眼前。他拿起实验台上的记录本,随手写下一组数据:"试试这个配方。"
何雨水接过纸条,眼睛越瞪越大:"二叔,这...这完全违背教科书啊!"但她还是立即动手配置起来,动作麻利得像在表演魔术。许大茂和娄小娥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科学时刻"吸引,暂时忘记了争吵。
当新型培养基注入培养瓶的瞬间,原本缓慢生长的菌丝突然像被施了魔法般疯狂蔓延。短短十分钟,整瓶培养基就变成了浓郁的金黄色——这是高纯度青霉素的标志。
"天啊!"何雨水手一抖,差点打翻培养瓶,"这速度...这产量..."她扑到显微镜前,声音都变了调,"菌丝形态完美!孢子量是标准工艺的十二倍!"
娄小娥虽然不懂这些术语,但也被眼前的奇迹震撼。她悄悄碰了碰许大茂:"这技术值多少钱?"
许大茂掰着手指头算了算,突然倒吸一口凉气:"够买下半个邵氏..."
何大海的手机突然响起。接完电话,他脸上浮现出意味深长的笑容:"刚收到消息,英国葛兰素药厂的采购总监明天抵港。"他拍了拍侄女的肩膀,"丫头,准备给你的发明申请专利吧。"
当晚的庆功宴在京华楼举行。何大清亲自下厨的"科学盛宴"上,一道"金玉满堂"惊艳全场——用食用金粉调色的豆腐雕刻成培养皿形状,里面"生长"着用胡萝卜雕成的菌丝,周围点缀着翡翠般的青豆孢子。连见多识广的霍启明都啧啧称奇:"何师傅,您这手艺该去申请专利!"
觥筹交错间,许大茂悄悄凑到何大海身边:"处长,林小姐明天试镜,您要不要..."话没说完就被娄小娥揪着耳朵拽开:"许大茂!你再敢给大海哥拉皮条,我让傻柱往你菜里下巴豆!"
众人哄笑中,何雨水正襟危坐地在主桌写写画画。霍启明好奇地探头一看,竟是密密麻麻的化学反应式。"何小姐真是废寝忘食啊。"他笑着递过一杯橙汁。
"必须抓紧。"何雨水头也不抬地继续计算,"葛兰素的人不是来旅游的,他们肯定带着自己的检测标准..."她突然停下笔,抬头看向何大海,"二叔,我们得准备一个'特制'样品。"
何大海会意地点头。系统出品的工艺虽好,但若表现得太过超前,反而会引起怀疑。他转向正在啃螃蟹的刘光天:"明天去仓库取三号保险箱里的原料。"
宴席散后,何雨水留在实验室通宵工作。当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洒进来时,她终于完成了三组样品:A组完全采用系统工艺,B组掺入了普通菌种,C组则是精心调制的"表演用"样品——看起来效果惊人,实则无法复制。
"搞定!"她伸了个懒腰,却听到身后传来掌声。转身看见何大海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手里还提着热腾腾的豆浆和油条。
"先吃饭。"何大海把早餐放在干净的台面上,"葛兰素的人十点到,还有时间完善演示文稿。"
何雨水狼吞虎咽地吃着油条,突然想起什么:"二叔,林青霞那事...小娥姐真生气了?"
何大海笑着摇头:"她昨晚就消气了。"他从公文包取出一份合约,"这是给小娥的新片约,《梁祝》歌舞剧,投资两百万。"
日上三竿时,葛兰素的考察团如期而至。为首的白人男子身高近两米,灰蓝色的眼睛像鹰一样锐利。"我是理查德·伯顿,负责亚太区采购。"他的粤语出人意料地流利,"何小姐的论文我看过,但实验室成果和工业化生产是两回事。"
何雨水不卑不亢地引导众人参观生产线。当来到中试车间时,伯顿突然要求随机抽取样品。他亲自操作高效液相色谱仪,当看到屏幕上爆表的纯度曲线时,灰蓝眼睛瞬间睁大:"这不可能...比我们最好的工艺还纯20%!"
何大海适时递上C组样品报告:"这是小试数据,工业化量产后会略有下降。"报告上的数字正好比葛兰素现有水平高15%——既足够,又不至于离谱。
谈判持续到深夜。当伯顿最终签下五年供货协议时,金额栏上的数字让陪同的霍启明都暗暗咋舌——八百万英镑首付款,外加每季度利润分成。
送走英国人后,何雨水瘫在沙发上连手指都不想动。何大海给她倒了杯热牛奶:"明天开始扩建厂房,王爷爷会带团队来协助。"他顿了顿,"不过核心菌种还得你亲自把控。"
与此同时,邵氏片厂的某个化妆间里,18岁的林青霞正对着镜子练习表情。突然,门被推开,楚湘云扭着水蛇腰走进来,香水味瞬间充满了狭小的空间。
"小妹妹,"她红唇轻启,指尖在林青霞的合同上点了点,"知道何大海是什么人吗?"她压低声音,"他的振华电子专门给大陆造间谍设备..."
林青霞眨了眨大眼睛:"楚姐,我只是个新人,能演戏就知足了。"她看似天真地回答,却在楚湘云离开后立即拨通了许大茂的电话。
第二天清晨,何大海刚走进办公室就接到许大茂的紧急汇报。听完后他冷笑一声:"果然来了。"他按下对讲机:"阿彪,今晚'请'楚小姐去港岛'度假',顺便查查她和台湾哪条线联系。"
挂断电话,何大海望向窗外的维多利亚港。阳光下的海水泛着粼粼金光,就像何雨水改良的青霉素菌种一样耀眼。系统光幕在视野中闪烁:【任务完成:何雨水改良青霉素工艺。微生物培养加速能力己融入系统数据库】。
远处海面上,一艘满载"振华制药"首批出口产品的货轮正鸣笛启航。甲板下的某个隐蔽货舱里,藏着几台经过特殊改造的发酵罐——它们将在抵达欧洲后,"意外"流入某些东欧国家的制药厂。
而在港岛的另一端,娄小娥正在《梁祝》片场试装。当她看到剧本里新增的"化蝶"特效场景时,红唇微微上扬——何大海为这个镜头专门从日本进口了价值五十万港币的动画合成设备。也许,她心想,偶尔吃点小醋也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