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起,穿越成广陵太守张超
三国风云起,穿越成广陵太守张超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三国风云起,穿越成广陵太守张超 > 第12章 谶语加童谣双重buff

第12章 谶语加童谣双重buff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风云起,穿越成广陵太守张超
作者:
喜欢蕈树的莫赎
本章字数:
7008
更新时间:
2025-04-02

张超坐在广陵郡府那古朴的书案前,轻舒一口气。他刚刚完成了今日计划中,与郡府所在地各级官员名单中,按顺序排到的官员进行的规划面谈,此时的他边休息边心中思索。

这几天,张超根据翻阅臧洪精心整理出的郡内官员名单资料,还算是收获颇丰。

不仅发现了如张紘这般具治国理政的大才,更惊喜地是还发现了陈登和吕岱这样能文能武的稀缺人才。这让张超每一次与这些名单上官员的交流,也都十分的认真与期待,期待能再挖掘出一些史书中没有记载或者他穿越前未曾闻名的隐藏人才,就像那传说中在神亭岭,一人对战东吴十二名将的曲阿小将,世人只知其人不知其名,神亭岭一战后再无音信,犹如璀璨的流星一闪而过,虽然曾经耀眼但是再无影踪。虽然暂时还没有新的发现,但现在聚贤庄即将建成,招贤榜的消息也如星星之火一样随着时间的传播很快就会形成燎原之势。张超坚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文武贤才、能人异士聚拢到广陵这片土地,出现在自己面前。然而,他也清楚地意识到,仅靠一郡太守的官职和聚贤庄的管吃管住的条件,想要一下就抓住那些人才的心肯定还远远不够。要想让这些人才死心塌地地为自己所用,必须再加一把火,树立一个带着光环的人设。

张超陷入沉思,如何才能在天下打响自己这个广陵太守的名头,并树立一个发光的人设呢?这就需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广泛传播,还能让世人对这个人设深信不疑。这个人设要具备品德高尚,仁义无双的形象。求贤若渴,仗义疏财的心胸。当世伯乐,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眼界。张超自自语叹道:这真是太难了,真是,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啊!

对啊,猛的张超一拍大腿,对啊套路,古人诚不欺我,古人也常用套路,不过在古代它有另一个名字-谶言。

谶言是古代一种特殊的谣言。一般的谣言是对过去历史的扭曲,而谶言则是对未来的预测,史记中记载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来真是楚国人项羽斩杀了秦国最后一个王~子婴,另外著名的谶言,还有张角的那句苍天己死,黄天当立,袁术的“代汉者当涂高也”,陈胜的大楚兴陈胜旺、推背图、马前课等等,我们会发现有些谶语似乎还挺准,所以有个成语叫一语成谶。谶言的形式有很多比如童谣,诗歌,图画,占卜、辞卦、解梦,甚至是谐音梗或者是顺口溜都有可能都有可能被人拿来当做是谶言,当然世界上并不存在能够预见未来的能力,一些谶言之所看起来比较准,部分是采取了颠倒时间顺序来造成的,颠倒时间顺序来造成事先发生了某件事情,再根据这件事情来编造谶言。比如号称是诸葛亮写的马前课,预言出千年之后会有明朝,甚至会出现民国,显然这篇马前课就是民国之后的人托诸葛亮的名伪造的。当然也有很多谶言是发生在事件之前,比如楚南公说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明显是由当时的诅咒发展而来的,因为秦楚是世仇,长期以来双方都在互相诅咒,所以楚国灭亡之前有一句这样的谶言并不稀奇。科学不昌明的古代,从统治者到老百姓都认为诅咒是有效的。当这句谶言广为流传之后,各方面的势力都想利用这些谶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陈胜吴广制造大楚兴,陈胜旺来应谶。项羽也想借此扶持一个楚王。谶言在中国历史中是一个绝妙的工具,比如陈胜为了制造出陈胜旺的谶言,派人将这句话塞进鱼腹里面,并假扮狐仙广为传播,造成了手下兵卒的惊恐从而能够心甘情愿的跟着陈胜造反。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社会上出现的谶言,两汉时期对谶言的解释甚至关乎政权的合法性,新莽时期曾专设官职说符侯,由崔发担任国家的验谶官,有了完整的制造谶言的方法,同样也有成熟的解释谶言的手段,比如一个叫做哀章的人摸受了王莽想当皇帝的心思,于是私制造了两个铜匮,一个上面写着天地行喜金匮图,另一个写着赤帝行喜邦传与皇帝金一策书,说王莽做皇帝是上天的意思,于是王莽应谶言登上帝位,王莽篡汉彻底成功。同时期的公孙述和刘秀也都想当皇帝,公孙述以孔子春秋中 十二 公一姓不得再受命为谶言,来论证汉朝气数己尽,又引用禄运法中的,废昌帝立公孙,来证明自己公孙氏取代汉朝的正当性,于是这个谶言流传的越来越广,刘秀听到之后就有点害怕了,于是他专门写信给公孙述说,你对谶言的解释是不对的,比如古文中的公孙其实指的是汉宣帝,跟你公孙述没有关系,所以一个谶言是可以有多种解释的,比如“代汉者当涂高也”是历史上一则流传甚广且颇具争议的谶语,就有多种解释:

袁术的解释

袁术认为“涂”通“途”,是道路的意思,自己字“公路”,所以谶语中的“当涂高”就是指他自己,再加上他认为汉代的火德己衰,代火的应是土德,而自己姓袁,袁上有土,所以他坚信自己是土德的代表者,是代汉的“当涂高”。

许芝的解释

三国时学者许芝认为,“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古代宫殿祠庙前面通常建有两个高大的台,台上又有楼观,在两台之间留个空阙的地方,这种建筑就叫阙或双阙,即“魏阙”,“魏”有高大的意思,所以“当涂高”指的是“魏”,为魏代汉提供了神学依据。

刘秀的解释

光武帝刘秀理解中的“当涂高”,是指一位姓当涂,名高之人。

其他解释

有女巫道人对李傕说“涂即途也,当涂高者,阙也。傕同阙,另极高之人谓之傕”,认为“当涂高”指的是李傕。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涂”是“当道”“当权”的意思,“高”是高大、崇高的意思,可理解为当道而有权势且地位崇高的人将取代汉朝。

再比如那个流传度很广的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有一个方士向隋炀帝举报说自己知道一句谶言当有李氏应为天子,所以劝隋炀帝将国内姓李的人都诛杀掉,这个建议连隋炀帝都觉得离谱,但是他还是诛杀了两位姓李的大臣,之后不仅唐高祖李渊积极的宣传这个谶言,但凡和李姓相关的政权都会出现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比如成汉李特的成都北门十八子,南唐李变的东海鲤鱼,明末李自成的十八子主神器。同样有多重解释的谶言还有《史记》里记载的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为了对抗谶言而向北进击,后世则有人认为秦朝灭亡归咎于胡亥。谶言也被经常用来引导舆论。三国时期,蜀汉的舆论领袖谯周也非常精通谶纬之术。由于姜维连年对魏用兵,导致国力衰退,民怨沸腾,于是谯周写了一篇讽喻之作《仇国论》,说急武图征会导致土崩势生。谯周甚至还用刘备、刘禅父子的名字来预谶蜀汉的未来。刘备的备字被乔周解释为具结,而刘禅的禅字则理解为受让,所以刘氏江山未来要受让他人。古人创造了谶言千千万,只要有少部分是蒙对的,自然就会大书特书。其实大部分谶言都是错的,比如从三国开始,就有类似黄河清而圣人出的谶言,在宋徽宗统治期间,黄河就曾经变清过三次,民众认为这是祥瑞,甚至官方还谱写了新曲让百姓传唱,还立了一块河渎碑。黄河清了之后,圣人没有出来,倒是出了一个靖康之难,北宋灭亡,于是后人又把黄河河清解释为凶谶。另外,天文现象也经常被用来当做谶言,特别是彗星出现的时候,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认为这是大凶之兆,称之为扫把星,并把当时发生的不好的事情都归结到彗星之上。清朝灭亡之前,革命党人杜中律在西安看到了彗星,于是编出了彗星东西现,宣统两年半的谣谶,成为歌头巷尾儿童传唱的歌谣,广为流传,当时很多人都解读出这是大清要亡了的预兆,明眼人都能看出大清气数己尽。说到底,谶言还是一种迷信观念,并且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民心所向与历史文化走向。

放在张超这样一个熟知后世历史的穿越者身上谶言不仅不是迷信,还是一个让他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维度,碾压这个时代大多数人智商,非常得心应手套路人心的手段。

古代大多数谶言晦涩难懂的,但这个时代大多数人是读不起书的,会影响传播的效率。那我就选择一个最简单有效的谶言方式-童谣,简单易学,口口相传,容易相信。毕竟谁会怀疑一个小孩子的话呢,小朋友是那么的单纯那么可爱,代表着诚实与纯真。谶言加童谣这真是叠加双重buff的高级套路。我这就写上一首童谣。

《赞小孟尝张超》

广陵张超德无疆,仁义无双小孟尝。

广纳贤才心如铁,不重门第重才良。

仗义疏财世敬仰,大汉忠臣美名扬。

几经修改字斟句酌,终于完成一首满意的童谣作品,落笔纸上,几经阅读咏唱,感觉确实还不错,简单好记易于传唱,相信在这个精神文化匮乏的时代,要不了多久就会像小苹果一样成为洗脑神曲,让人听过几遍就不自觉的跟着哼唱起来。

张超很满意,拿起这张纸赶紧回到府里把他交给张福,嘱咐让他多抄写几份,安排家里心腹仆役全都学会,然后带上银钱在广陵郡内所有地方教小孩子们传唱,用钱开路,叫小朋友们排成排,学会传唱此童谣就给一些铜钱,教给小伙伴们学会额外再奖励,要不了多久先会席卷全广陵郡,这时候陆陆续续各地赶来的能人义士也将会抵达广陵地界,一路听着这童谣来到郡府的聚贤庄,完美衔接,毫无破绽,张超心想我真的是个天才。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