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7日,大年初三,常德的寒风裹着零星的鞭炮碎屑掠过星宁集团的工地。沈浩然与马婉婷踩着沾满泥浆的石板路走进施工现场,安全帽下的额头沁着薄汗。远处塔吊的轰鸣声中,混凝土搅拌机正将一车车建材翻搅成希望的底色。
"沈总!"项目总监小跑着迎上来,工牌在胸前晃出"星火计划培训导师"的字样,"今天到岗率87%,80后班组己经完成B2区的智能管线铺设。"沈浩然点点头,目光扫过正在操作激光测距仪的工人群体——有头发花白的60后老师傅,也有戴着鸭舌帽的90后小伙,不同年代的面孔在尘土中交织成奋斗的图景。
一台崭新的智能砌墙机旁,两个工人正为操作步骤争执。沈浩然走近时,听见80后的张建国红着脸辩解:"说明书上说要先校准水平仪!"对方是个20岁出头的90后,叫李阳,他晃着手机里的教学视频反驳:"视频里明明是先装砂浆仓!"
"都别争了。"沈浩然接过操作手柄,指尖在触控屏上划出流畅的弧线。机器发出嗡鸣,机械臂精准地将砖块码成笔首的墙面,误差不超过半毫米。张建国愣住了,粗糙的手掌着砌墙机的金属外壳:"沈总,这玩意儿真神了......我们以前砌墙全靠眼力,三天才能干完的活,现在一天就成。"
"所以才要培训。"沈浩然摘下手套,露出掌心淡淡的茧子,"我也是80后,小时候家里穷,读书都要靠助学贷款。"他的目光扫过围拢过来的工人,"有人一出生就在罗马,有人连去罗马的地图都没有。但老天爷还算公平——"他指了指工地远处的智能塔吊,"至少给了每个人握住机遇的双手。"
人群中响起轻微的骚动。60岁的老瓦工王德福蹲下身,吧嗒着旱烟:"沈总,像我们这些半截身子入土的人,学这些新玩意儿......能行吗?"
"王叔,您砌了西十年墙,经验比任何数据都宝贵。"沈浩然调出平板电脑上的BIM模型,"您看,这个智能系统需要老师傅的手感校准参数。您教年轻人砌墙的窍门,他们教您操作机器,这叫'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李阳突然举起手:"沈总,我听说您弟弟也是从工地干起的?"
"没错。"沈浩然想起堂弟沈飞在基层摸爬滚打的日子,嘴角泛起笑意,"他刚入行时,连水准仪都调不平。但他肯学,现在成了集团最年轻的技术主管。"他看向在场的工人,"在这里,月薪五万不是终点。星宁正在组建海外施工队,掌握智能建造技术的人,收入能再翻一番。"
暮色渐浓时,沈浩然走到临时搭建的技能培训教室。透过窗户,他看见张建国正手把手教几个90后调试智能抹灰机,李阳则在黑板上画着电路原理图。马婉婷递来温热的姜茶:"你看他们眼睛里的光,像不像当年在A国熬夜做课题的我们?"
沈浩然望着工地上亮起的探照灯,想起在沙漠改造的周洪武和王强。命运的齿轮总在不经意间转动——有人在黄沙中忏悔重生,有人在钢筋丛林里寻找希望。他打开手机,将一段现场视频发送给苏睛:"看到这些工人了吗?他们才是中国建造的未来。"
夜风卷起工地上的标语,"知识改变命运"六个大字在灯光下格外醒目。沈浩然知道,当这些工人学会用智能设备丈量土地时,他们丈量的不仅是砖墙的厚度,更是一个普通人打破阶层桎梏的可能。而星宁集团搭建的,不仅是商业帝国的基石,更是无数个平凡梦想的脚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