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16日,杭城的蝉鸣初起,空气中浮动着栀子花的清甜。沈浩然站在新家180平的落地窗前,看着夕阳将远处的西湖染成金色。西室两厅的新房宽敞明亮,两个阳台分别朝向南北,书房里的书架正在等待他将多年珍藏的商业书籍填满。十八岁的他刚结束高考,棱角分明的脸庞上褪去了少年稚气,眼神里多了几分沉稳与坚毅。
收音机里播放着关于杭城招商引资的新闻,沈浩然的思绪却飘回了过去两年。自从对A国产生浓厚兴趣后,他便利用课余时间钻研国际商业动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通过二叔的人脉结识了一位在杭城考察的A国商人。凭借着对A国商业政策的深入了解和流利的英语(自学成果),他成功为这位商人提供了详细的市场调研报告,并协助其完成了在杭城的投资选址。这笔合作不仅让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五万元,更让他在商界初露锋芒。
“浩然,快来帮忙收拾东西!”妈妈的声音从客厅传来。沈浩然转身时,正巧看见马婉婷抱着一摞书走进书房。十七岁的她出落得亭亭玉立,白衬衫配蓝色百褶裙,长发扎成利落的马尾,身上散发着温婉的书卷气。“我把你放在旧家的《A国经济年鉴》带来了。”马婉婷将书轻轻放在桌上,“听说你这次赚了不少?”
沈浩然笑着点头:“多亏你之前帮我翻译英文资料。对了,我己经捐了5000元给希望工程,就用的我们俩整理的数据做案例。”马婉婷的脸颊微微泛红,她低头整理着书架:“是你有眼光,我不过是做点小事。”
这时,十五岁的沈舒风风火火地跑进来,高中校服的袖子随意挽到手肘:“哥!李宇鑫和陈博洋在楼下喊你,说有急事!”沈浩然快步走到阳台,看见两个好友正仰头朝他挥手,李宇鑫手里还提着一个大纸箱。
楼下的花园里,李宇鑫神秘兮兮地打开纸箱——里面是他亲手做的蛋糕,歪歪扭扭地写着“贺沈老板大赚一笔”。陈博洋则掏出一叠自制的“股票”:“这是我们给你的‘创业基金’,等你以后开公司,可得算我们入股!”沈浩然看着两个发小认真的模样,心中涌起一阵暖流。
当晚,沈浩然在杭城最热闹的饭店订了包间,邀请父母、马婉婷、李宇鑫、陈博洋和妹妹一起庆祝。餐桌上,糖醋排骨、龙井虾仁的香气西溢,红酒杯碰撞出清脆的声响。沈爸爸举起酒杯:“儿子,爸爸为你骄傲。但记住,做生意如行医,都要有一颗济世之心。”沈浩然郑重地点头,他想起捐款时收到的感谢信,那些孩子们质朴的字迹仿佛还在眼前跳动。
李宇鑫夹了块东坡肉放进沈浩然碗里:“说真的,以后我开饭店,你可得给我拉投资!”陈博洋推了推眼镜,掏出一本笔记本:“我最近在研究新能源,等技术成熟了,我们合作建厂!”马婉婷则轻声说:“我准备报考师范大学,以后想当老师。不过……如果你需要办公益讲座,我可以帮你组织学生。”
沈舒突然站起来,举起果汁杯:“我宣布!我们五个人以后就是杭城最厉害的组合!哥哥经商,婉婷姐教书,李宇鑫做大厨,博洋哥搞发明,我当医生!”孩子们的笑声响彻整个包间,窗外的杭城灯火辉煌,仿佛也在为这群少年的梦想喝彩。
散席后,沈浩然送马婉婷回家。月光洒在青石板路上,两人并肩而行。“浩然,你以后真的要去海外发展吗?”马婉婷突然问。沈浩然望着远处的雷峰塔,坚定地说:“我想把国外的先进经验带回来,让杭城变得更好。但不管走到哪里,这里永远是家。”
回到新家,沈浩然走进书房,将“希望工程捐赠证书”端正地挂在墙上。窗外的夜色渐深,收音机里仍在播报着杭城的发展新闻。他翻开日记本,写道:“十八岁的夏天,我收获的不仅是财富,更是与挚友们并肩前行的勇气。未来的路或许充满挑战,但只要心怀善意,脚下的商业之路必将通向光明。”
这个夜晚,沈浩然在新家的卧室里入眠,梦中是杭城日新月异的模样,还有一群少年在时代的浪潮中携手奋进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