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18日晚八点,杭城的暑气尚未完全消散。沈浩然躺在新家卧室的床上,身旁的29寸电视机正播放着晚间新闻,主持人激昂的声音与窗外的蝉鸣交织在一起。他随手翻开枕边的《全球商业案例精解》,却在看到“多元化经营”章节时,不由自主地想起二叔——那个在商界叱咤风云,如今己成为亿万富豪,同时掌管地产公司与食品公司的传奇人物。
二叔的故事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商业史诗,在沈浩然的记忆中不断回响。从白手起家到创立多个产业帝国,二叔始终秉持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理念,这一点深深影响着沈浩然。他放下书本,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灯火璀璨的杭城夜景,脑海中浮现出二叔在各地考察项目、与合作伙伴洽谈的场景,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向往与斗志。
“叮铃铃——”床头柜上的电话突然响起,打破了房间的静谧。是李宇鑫打来的,电话那头传来兴奋的声音:“浩然!你给的红包我收到了,这也太贵重了!我正打算用这笔钱买套专业的厨具,好好研究新菜谱!”紧接着,陈博洋、马婉婷也陆续打来电话,表达着惊喜与感谢。沈浩然笑着回应:“咱们是兄弟,不用客气!这是你们应得的,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
挂掉电话后,沈浩然坐在书桌前,翻开笔记本,开始记录下自己的想法。他想到,二叔的成功不仅在于商业眼光,更在于懂得与伙伴分享成果。自己能赚到人生第一桶金,离不开朋友们的支持——李宇鑫帮他联系过食材供应商,陈博洋用数理知识帮他做过成本核算,马婉婷更是在文案和宣传上出谋划策。这2000元红包,既是感谢,也是对未来合作的期许。
夜深了,沈浩然重新躺回床上,打开收音机。电台正在播放一档商业访谈节目,嘉宾讲述着企业发展中的团队力量,这让他更加坚信,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身边人的助力。他闭上眼睛,思绪飘回到这些年与朋友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儿时在操场上谈论梦想,少年时一起为灾区捐款,如今又在各自的领域努力拼搏……这些回忆如同珍贵的宝石,镶嵌在他的生命中。
第二天一早,沈浩然便出门了。他先来到李宇鑫家,正赶上李宇鑫系着围裙在厨房忙碌。“尝尝我新做的西湖醋鱼!”李宇鑫热情地招呼着,脸上洋溢着对烹饪的热爱。沈浩然品尝后连连称赞,心中暗自想着,或许未来可以投资一家李宇鑫主理的餐厅,将杭帮菜推广到全国。
离开李宇鑫家,沈浩然又前往陈博洋的住处。陈博洋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实验器材和书籍,桌上摆放着他正在研究的新能源模型。“浩然,你看这个!”陈博洋兴奋地介绍着自己的新发现,“如果这个技术能成功,不仅能节省能源,还能减少污染!”沈浩然认真倾听,心中盘算着如何为陈博洋的研究提供更多资源和渠道。
最后,沈浩然来到马婉婷就读的高中。此时正值课间,他远远地看见马婉婷站在走廊上,耐心地为学生解答问题。夕阳的余晖洒在她身上,勾勒出温柔的轮廓。看到沈浩然,马婉婷微笑着走过来:“你怎么来了?”“来看看未来的名师。”沈浩然打趣道,两人相视而笑。他们聊起学生们的梦想,聊起教育对社会的重要性,沈浩然突然有了新的想法——或许可以资助贫困学生,同时为马婉婷的教育理想助力。
回到家后,沈浩然立即行动起来。他联系了二叔旗下的公益基金会,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计划:设立专项基金,一部分用于支持陈博洋的科研项目,一部分资助贫困学生,还有一部分将作为李宇鑫创业的启动资金。二叔得知后,特意打来电话:“浩然,我很欣慰。真正的商人,既要懂得创造财富,更要懂得回馈社会。你的想法很好,基金会这边会全力支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沈浩然变得更加忙碌。他穿梭于各个项目之间,协调资源,解决问题。李宇鑫的餐厅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陈博洋的实验室也在基金会的支持下扩大规模,马婉婷负责筛选的第一批受资助学生名单即将确定。每一个进展,都让沈浩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6月底的一个傍晚,沈浩然组织朋友们再次相聚。这次不是在饭店,而是在李宇鑫尚未开业的餐厅里。虽然装修还未完全结束,但雏形己现。李宇鑫亲自下厨,为大家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肴;陈博洋带来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模型;马婉婷分享了受资助学生们的感谢信;沈舒也抽空赶来,带来了她在学校获得的生物竞赛奖状。
“敬我们的梦想!”沈浩然举起酒杯,“也敬我们的未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一起走下去!”酒杯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青春的誓言,在餐厅里久久回荡。
夜晚,沈浩然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杭城的灯火依旧璀璨,他的心中充满了希望与力量。二叔的商业传奇是他的榜样,而朋友们的陪伴与支持,则是他前进的动力。他知道,自己的商业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无数的挑战与机遇等待着他,但只要心怀善意,携手同行,就没有到达不了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