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10日,常德的街头巷尾弥漫着冬日的寒意,却挡不住人们谈论星宁食品分公司的热情。茶馆里、菜市场旁、社区大院中,总能听到这样的感慨:"你说那个沈老板,咋就有这么大的本事?愣是把一帮混混变成了守规矩、能挣钱的好员工!"
在城西的老茶馆里,几个大爷围坐在八仙桌旁,边嗑着瓜子边议论着。"听说了吗?以前在码头收保护费的刀疤脸,现在成了星宁的保安队长,见人都客客气气的!"王大爷吧嗒着旱烟,眼神里满是惊叹,"这要是搁以前,谁能想到那些混世魔王还能改头换面?"
"我听在星宁上班的外甥说,"李大爷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沈老板可不是一般人!人家1990年就出国留学了,还是哈佛大学毕业,工商管理、心理学、哲学、计算机系的硕士学位全拿了个遍!还精通五个国家的语言!"
茶馆里顿时响起一片惊叹声。"怪不得呢!"张大爷一拍大腿,"人家有这学问,看事情的眼界和咱就不一样!混混为啥能变好?人家懂心理学,知道咋能说到人心里去!"
这些议论传到星宁食品分公司,员工们听了都倍感自豪。周德强(曾经的刀疤脸)正在保安队训练新队员,听到同事转述这些话,黝黑的脸上泛起红晕。他停下示范动作,认真地说:"以前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是沈总让我知道,人啥时候改都不晚。他给我们讲书里的道理,教我们用电脑学技能,我现在还跟着夜校学英语呢!"
在总经理办公室,王建国向沈浩然汇报近期工作时,也忍不住提起这些坊间传闻:"沈总,现在整个常德都在传您的事。大家都说,没有您这样的学识和格局,根本做不成这些事。"
沈浩然放下手中的文件,微笑着说:"学问和语言只是工具,关键是要真心相信每个人都有改变的可能。就像咱们的夜校,不仅要教技能,更要打开大家的眼界。"他指了指窗外正在上夜课的员工教室,"你看,那些曾经连字都认不全的工人,现在都在学习管理知识、计算机编程,这才是最让我骄傲的。"
当天傍晚,沈浩然像往常一样在厂区散步。走到员工宿舍区时,他看到几个年轻员工围坐在长椅上,用英语练习对话。其中一个小伙子看到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站起来:"沈总,我们在学英语,以后要是公司发展到国外,说不定能用上!"
沈浩然笑着摆摆手:"学得好!知识永远不嫌多。"他在长椅上坐下,看着天边的晚霞,"我在哈佛读书时,学到最重要的不是某个专业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相信人的潜力,相信创新的力量,相信商业可以成为改变社会的工具。"
员工们听得入神,有人小声问:"沈总,您学了这么多专业,到底是怎么把它们用到管理里的?"
沈浩然思索片刻,说:"比如心理学,让我能理解大家的需求和困惑;计算机技术帮我们提高生产效率;哲学教会我思考企业的社会责任。而工商管理,则是把这些知识整合起来,找到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但说到底,所有的学问,都要落到'人'身上。"
夜色渐浓,厂区的路灯亮起。沈浩然起身离开时,身后传来员工们热烈的讨论声。他知道,这些关于他的传闻,最终会化作激励更多人的力量。而他所追求的,从来不是个人的声名,而是让知识与善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让每个人都能在星宁找到成长与改变的可能。
在常德的夜幕下,星宁食品分公司的灯火依旧明亮。那些曾经迷茫的灵魂,在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而沈浩然的故事,也如同冬日里的一团火,温暖着这座城市,也照亮了更多人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