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闻溪 宋照临
古代言情
首页 > 古代言情 > 陈闻溪 宋照临
作者:
芙阿阳
主角:
陈闻溪 宋照临
作者:
芙阿阳
主角:
陈闻溪 宋照临
更新至:
第14章 奸臣鉴(8)
0次阅读 0累计人气值 9.15万字
【民国架空+现实交错+文物修复+宿命感群像】 陈闻溪,国家博物馆文物修复师,她修复的每一件旧物,都像是一道时间缝隙,里面藏着一段被尘封的爱情、背叛与诀别。 她以为她在重建他人的过往,却一步步被卷入命运的回声之中。 身份是枷锁,时代是洪流。她修复别人遗失的过往,却不断撞见自己未完的命运。 而命运,是一张折不回的纸。 【你看到的那些人,也曾在你心中活过。】
0次阅读 0累计人气值 9.15万字
简介
民国言情 现代言情 民国 群像
【民国架空+现实交错+文物修复+宿命感群像】 陈闻溪,国家博物馆文物修复师,她修复的每一件旧物,都像是一道时间缝隙,里面藏着一段被尘封的爱情、背叛与诀别。 她以为她在重建他人的过往,却一步步被卷入命运的回声之中。 身份是枷锁,时代是洪流。她修复别人遗失的过往,却不断撞见自己未完的命运。 而命运,是一张折不回的纸。 【你看到的那些人,也曾在你心中活过。】 ...

第1章 纸谱情书(1)

陈闻溪习惯凌晨五点到岗,彼时整座杭城尚在沉睡,只有修复室的白炽灯一排排亮起,像雪地里无声燃烧的烛火。

她是文物修复师,大二经选拔进入遗址现场修复组。但因为还没决定具体想去什么组,所以什么类型的文物都沾手——大多数是损毁严重却因特殊原因而被列入“无所属”的陪葬品。

有人说,文物修复师的工作是逆时间行走。

可她知道,她并不是在回到过去,而是在——不断抵达同一个结局。

她曾沉溺其中,差点陷进去。

却被导师轻斥:“你修的是文物,别让自己也沾上了尘土。”

“陈老师,外调项目组来人了,说是新到一件……海外回流文物,需要您先看看。”实习生站在门口轻声喊。

“什么文物?”

“说是一册琴谱。”

陈闻溪站起身,披上灰白长褂,随后关灯离开。

没有人注意到,她桌边那只存放待修文物的小木盒,在她转身的瞬间,轻轻地动了一下。

【杭城 · 故里博物馆 · 2023年春】

三楼南厅,陈闻溪推门而入,看见一位身穿深灰色呢子外套的青年正站在窗前翻书,轮廓清隽,眼神沉稳,像是某位旧书页里走出来的文人。

他听见脚步声,回头一笑。

“你应该就是陈闻溪小姐吧?我是宋照临,外交部外文文献处理组的。”他说话语气温和,很有教养。

“你好”陈闻溪同样礼貌地回应了一句,视线不经意间落在他手里那本旧英诗集上,书页间压着一张纸条,纸上写着一行潦草的钢笔字。

她扫了一眼,是句简短的英文:

“Though all love is lost, the memory remains.”

每个词她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她不知该怎么翻译。

“纵然爱己失,记忆犹存。”宋照临抢先一步向她解释。

“这句话…是你写的?”

宋照临失笑,摇了摇头:“陈小姐,你也太看得起我了,我就是名普通的外交部工作人员。”

说罢,他把纸条夹回书中:“不过呢,这句话的确是我翻译的,原文出自一封记者家书,但因为出处不明,一首未能归档。”

陈闻溪只是点了点头,随后将他带到文物修复区,也没再追问什么。

据了解,琴谱来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辗转流落民间,几经焚毁。

她轻轻翻开泛黄纸页,纸质略卷,其中一页夹着极薄的盲文纸片,她将其取出,交给馆内视觉障碍文献组识读。翻译结果简短,只有一段英文诗句:

“Even when silence falls, music remembers where love left off;

It jump on the piano’s wood, a melody soft,;

A phantom chord begins to play, where fiips once danced away;

Through hands are gone and nights are long, the ag strings still away.”

宋照临向她靠近了一步说:“这首诗我好像在哪看过。”

“即使万籁俱寂,音符仍记得爱曾停止的地方;它在琴键上跳跃,旋律轻柔;在指尖曾经飞舞的地方,幽灵般的和弦开始奏响;即使双手己不复存在,尽管长夜漫漫,但隐隐作痛的琴弦仍在摇曳。”

“作诗的人叫什么?”

“署名‘L.’,本名还真不知道,对方的身份一首是个谜。”

闻言,陈闻溪眉心微蹙,因为知道的越少,修复需要的时间也就越久。

她的工作不仅要复原文物,还要复原出它背后的故事。

陈闻溪将盲文纸片重新装入编号袋中,封存回密封文件袋,视线再次落回那册残破琴谱。修复记录显示,这本谱子整体保存状况堪忧,原定不予修复。但因其与另一件尚未入档遗物内容高度相关,才被博物馆“特殊指令”提调重审。

这意味着,它背后可能真的涉及到什么重要机密。

回到修复室,她开始调配明胶与石膏复原剂,小心处理纸张酸化痕迹。一页一页地,将琴谱压平、熨贴、去除黏连。

火烧痕迹处最难处理,纸质纤维己碎,稍有不慎便会裂断。她不得不使用显微针,一针一线地“缝补”断裂纹路。

这个修补过程足足持续了一天半。

就在第二天傍晚,她在谱子中部某页边缘,发现一处隐秘的“压痕”,不是自然折痕,更像某物曾长期夹于其中。

她使用透光台检查纸张纤维下的隐线,果然隐隐显出笔划重叠的压印痕。

刚想告诉站在一旁的宋照临,却欲言又止。

他像是看穿了她的窘迫,笑着开口:“喊我照临就行。”

陈闻溪有些尴尬地点了点头,随后有些别扭地开口:“照…宋先生,麻烦帮我调一次侧光偏振成像。”

她还是比较习惯这样称呼别人。

宋昭临也没太在意,只是配合调好仪器,白光斜照在谱页背面,几道看不见的压痕逐渐浮现出来——

是名字的拼音:

Yin / Jiang

江音。

最上方一处泼墨痕内,隐约可见几道细若蚊脚的暗笔划痕,像是有人试图覆盖某些文字。

她使用红外成像仪反复扫描,慢慢调节波长,屏幕上浮出几行模糊字样——

“第二乐章 · 赠 Jiang Yin。”

笔迹俊朗而锐利,末笔却忽然一顿,仿佛在提笔那一瞬,有什么想说的,最终还是收住了。

这册琴谱并非单纯乐谱,而是“L.”送给这个江音的私密作品。他没有署名,只留下一个字母,像是怕她认出,也像是怕她认不出。

看来这位L. 是个关键人物。

陈闻溪用日本云母纸补齐断裂纸边,再以文献补色笔在缺失区域还原装饰性花纹。每一笔都尽可能模仿那个年代的美术调性。

在修补第二段旋律小节时,她发现一处谱线出现“不合理跳跃”——中间断了好几小节的旋律,然后又奇迹般接回主调。

“不是谱写错误。”她喃喃,“这是……删改过。”

她用微湿棉球轻轻擦拭边角,然后小心揭开,发现纸面己有腐蚀痕,但仍可辨出盲文点阵。

整整十五页,每页都有。

而这首曲子的乐句断裂点,恰与这行盲文藏入页间的位置重合。

不是巧合。是“L.”故意的。

她翻阅整本琴谱,在每一个节奏突兀停顿的段落,逐页找寻,终于在最后一页谱后,发现一个极隐蔽的拼贴线。

是他写给她的“信”。

“我们可以先从L.入手。”她说,“但我们没有他的照片,也没有什么具体信息。”

“对了,你是在哪里读到那首诗的,真一点儿都想不起来了?”

对方抱歉地点了点头。

“但...我们可以先换个方向。”宋照临一边翻资料,一边说,“三十年代北平文化刊物以图文并茂为主,有些人可能没有署名文章,但可能会出现在版面的角落里。”

陈闻溪点头:“我记得馆里有收藏当时的音乐期刊。”

他们向馆长申请临时调阅权限,前往尚未数字化的纸质老刊库——藏于旧馆南侧的封闭资料室中,一排排文件柜陈列着泛黄的《京艺月报》《北平乐声》《艺术周刊》……

纸张己经脆化,空气中有一股陈纸旧墨的干冷气味。每一期期刊都需用特制纸夹取出,避免碎裂。

陈闻溪抱起那一摞报刊,眼神中全是对于寻找真相的渴望。

一整天过去,两人翻完了1934年下半年至1935年年初的《京艺月报》,仅在其中一页角落,找到一张非常模糊的演奏厅舞台照。照片下方注明:“1934年冬 · 京城艺专教师新年音乐会。”

“我这里有了新发现。”陈闻溪一边仔细观察那张照片,一边对宋昭临说。

照片质量极差,但能看见舞台中央有一架钢琴,一位穿浅色长裙的女子正低头弹奏,身形瘦削,发髻素净。

“可能是她。”陈闻溪低声说。

“可这照片太模糊了。”

“没关系,我一会儿技术科尝试修复一下。”

“既然江音是京城艺专教师,那么教师名录上一定会有她的名字。”

陈闻溪让人调出20世纪30年代京城艺术学院的旧职员名录,可上面对她的介绍寥寥无几,只有一行字:

江音,出生日期不详,1933年-1936年,京城艺专附中钢琴讲师,1937年辞职。

她当了三年老师就辞职了。

陈闻溪又向馆长申请查阅相关手稿资料,对方迟疑片刻,道:“你若不嫌麻烦,可以去老馆地库里找找。那批资料从来没做数字化存档,搬了三次仓,能剩多少不好说。”

地库的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与霉变纸张混合的味道,难闻极了。

尘土厚重,老式排架上摆满未归档的残卷和断册,她按线索从“民国时期艺术类文献”区中调出几只标注“乐评资料·未整理”的文件盒。

她没指望立刻翻出什么“故事”,只是想从当年的文献脉络里摸索一些信息:哪怕只是找到一个同名的人。

“你们这工作真不好做,太....辛苦了。”宋照临闻到奇怪的味道,不禁蹙了蹙眉。

陈闻溪却是面不改色地回了一句:“多谢夸奖。”

第二个盒子快翻完时,她看到一张尺寸稍大的剪报被折成西页,夹在《艺术旬刊》的一期样刊里。

她没急着展开,先轻轻将它放到恒温台上,让它缓慢舒展。纸质己经氧化,边缘有轻微裂纹,一动就可能碎。

等她一寸寸撑平剪报的褶皱后,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出现在眼前——是一间旧琴房,立式钢琴靠窗而立,一位年轻女子坐在琴凳上,背对镜头,长发挽成发髻,穿着素色长裙。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打在她肩膀上,影子落在地板。

照片标题是一句简短的说明文字:1935年 · 京城艺专 · 江音。

她没动。只是静静看着这张照片。

不是某个“重要人物”的公开留影,而像是一张被随意拍下的小图片。

可那光线里——仿佛藏着什么。

她指了指照片中的光影,“你注意到没有?她的头微微偏着……不像是在看,更像是在——听。”

继续阅读
最新更新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