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烟云录
大汉帝国烟云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汉帝国烟云录 > 第十章 吕后之死与诸吕覆灭

第十章 吕后之死与诸吕覆灭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汉帝国烟云录
作者:
骨潇
本章字数:
3232
更新时间:
2025-06-16

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七月,长安未央宫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气氛中。吕后卧榻之上,枯槁的手指紧紧攥着龙纹锦被,剧烈的咳嗽震得床帐簌簌发抖。太医令跪伏在地,额角沁出冷汗:"太后旧疾复发,又染风寒,恕臣等无能......"话音未落,吕后突然暴起,将药碗狠狠砸在地上,瓷片飞溅间,她沙哑着嘶吼:"告诉吕产、吕禄,守住南北军!谁敢动吕氏......"话未说完,便重重栽倒,再也没有了声息。长安城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一场酝酿己久的风暴,终于撕开了最后的帷幕。

一、权力真空:吕氏集团的致命危机

吕后的离世,瞬间打破了微妙的权力平衡。临终前,她将赵王吕禄拜为上将军,统领北军;梁王吕产掌管南军,并叮嘱二人:"高帝定天下后,与大臣约'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今吕氏为王,大臣不平。我即崩,恐其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然而,这位铁血太后恐怕未曾料到,她精心构筑的权力体系,竟会在短短数月内轰然崩塌。

吕氏兄弟虽手握重兵,却缺乏政治手腕。吕禄生性怯懦,面对齐王刘襄举兵"诛诸吕"的檄文,竟惶惶不可终日;吕产优柔寡断,未能及时采取强硬措施镇压。更致命的是,吕氏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吕禄之女是朱虚侯刘章的妻子,暗中向丈夫传递机密;吕产的心腹审食其,早己被陈平收买。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让吕氏集团如同一座摇摇欲坠的危楼。

二、风云突变:周勃夺军的惊险博弈

齐王刘襄的起兵,成为局势的转折点。他以"诸吕拥兵专制,欲危刘氏"为名,亲率大军西进。而此时的长安城内,周勃、陈平抓住时机,展开行动。他们先劫持郦商为人质,迫使郦商之子郦寄劝说吕禄交出兵权:"太后己崩,您身为赵王却滞留长安掌兵,齐王举兵声讨,您何不归还将印,回到封地?如此可保富贵平安。"吕禄本就动摇,竟听信此言,将北军印信交给周勃。

《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周勃手持将印,大步踏入北军大营,高呼:"为刘氏右袒,为吕氏左袒!"刹那间,将士们齐刷刷地露出右臂——这声怒吼,宣告着刘氏正统的回归。而尚不知情的吕产,正率南军闯入未央宫,企图挟持少帝。朱虚侯刘章奉周勃之命,率千余士兵拦截。混战中,刘章亲手斩杀吕产,鲜血染红了未央宫的台阶。这场惊心动魄的夺军之战,彻底扭转了局势。

三、血色清算:诸吕覆灭的历史必然

北军易主、吕产伏诛后,吕氏集团的覆灭己成定局。周勃下令:"斩吕氏男女,无少长皆杀之!"长安城陷入腥风血雨,吕氏子弟无论老幼,尽皆伏诛。吕禄被骗至府邸后诛杀;吕后的妹妹吕媭被乱棍打死;就连嫁入刘氏宗室的吕氏女,也未能幸免。这场清算之彻底,正如史书中所载:"诸吕无少长皆斩之,吕氏遂灭。"

吕氏的迅速败亡,源于多重因素。首先,他们违背"白马之盟",封王之举触犯了刘氏宗室与功臣集团的底线;其次,吕氏子弟虽掌握军权,却缺乏治国理政的能力,难以服众;再者,吕后去世后,吕氏集团失去主心骨,内部矛盾激化,给了对手可乘之机。正如明代思想家李贽所言:"吕氏之亡,非亡于外,实亡于内也。"

西、历史余波:权力格局的重新洗牌

诸吕覆灭后,西汉王朝迎来了新的曙光。功臣集团与刘氏宗室经过商议,决定拥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场权力更迭,不仅结束了吕氏专权的局面,更重塑了汉初的政治格局:刘氏皇族的地位得以巩固,功臣集团的影响力达到顶峰,而外戚势力则暂时蛰伏。

然而,诸吕之乱的影响远未结束。它为后世敲响了警钟:外戚干政犹如一把双刃剑,若不加节制,必将危及社稷。司马迁在《史记》中总结道:"诸吕用事擅权,欲为乱,以危刘氏而固其根本,然卒无成功。"这段历史,也成为后世帝王防范外戚势力的重要借鉴。

夕阳西下,未央宫的残阳将宫墙染成血色。曾经不可一世的吕氏集团,如今只剩断壁残垣。那些在权力斗争中倒下的身影,连同吕后的铁血传奇,都化作历史长河中的尘埃。但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却永远镌刻在大汉王朝的记忆中,警示着后人:在权力的游戏里,没有永恒的赢家,唯有顺应民心者,方能长治久安。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