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16日,宝岛台北的正午骄阳似火,街头巷尾的肯德基门店前,排队的人群却稀稀拉拉。橱窗里精致小巧的汉堡模型旁,价目表上的数字让不少路人皱眉——一份普通套餐要价近百元新台币,分量却难以填饱肚子。22岁的林佑安攥着打工攒下的零钱,在店外徘徊许久,最终还是摇摇头离开:“太贵了,根本吃不饱,这点钱只够买两个饭团。”
与此同时,海峡对岸的厦门港,海风裹挟着咸湿气息扑面而来。12家星芒汉堡门店沿着海岸线一字排开,橙黄色的招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最热闹的中山路门店前,巨大的招聘海报引得行人纷纷驻足:“诚聘店长、厨师、收银员等岗位,月入八千奖金二千,入职即赠大哥大手机与台式电脑!”下方的套餐价格更是让人咋舌——20元人民币的全家桶堆满炸鸡、汉堡与可乐,15元的双人套餐足够两人饱腹。
林佑安正是被这些消息吸引的宝岛青年之一。他从小在高雄海边长大,听渔船归来的同乡说,对岸的厦门不仅有便宜又美味的汉堡,还能提供稳定高薪的工作。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趁着夜色,和几个伙伴偷偷搭上了一艘渔船。当晨光初现时,他终于踏上了厦门的土地,第一件事就是首奔最近的星芒汉堡店。
推开店门,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烤面包香气与欢快的中文流行乐。林佑安站在点餐台前,看着菜单上丰富的选择有些不知所措。“推荐您试试闽南特色的海蛎汉堡,搭配冬瓜茶,是我们的招牌!”热情的店员笑着递上菜单,“或者这个20元全家桶,足够三个人吃。”
林佑安掏出刚兑换的人民币,点了一份全家桶。当巨大的托盘端上桌时,他惊呆了——两个厚实的汉堡、西大块炸鸡、薯条和可乐堆得满满当当。咬下一口海蛎汉堡,酥脆的海蛎饼搭配清甜的黄瓜与特制甜辣酱,鲜香在舌尖炸开,分量足到让他这个壮汉都吃得饱饱的。“这......这也太划算了!”他一边大快朵颐,一边掏出笔记本记录下价格。
用餐完毕,林佑安径首走向招聘处。填写报名表时,他注意到墙上的员工风采展示:有人从普通店员晋升为店长,有人用工资在家乡盖了新房。“我们提供系统培训,表现优秀的员工还有机会去京城总部学习。”负责招聘的主管递来一杯凉茶,“现在入职,下个月就能用上大哥大,和家人联系也方便。”
此时,位于厦门郊区的星芒汉堡分公司厂区内,机器轰鸣。巨大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将新鲜食材加工成美味的汉堡原料,厂区门口,运输车辆进进出出,将产品送往全国各地。林佑安跟着面试队伍走进厂区参观,看到干净整洁的车间、完善的员工宿舍和健身房,心中的顾虑彻底打消。
经过考核,林佑安顺利入职,成为门店的一名厨师。培训期间,他惊讶地发现,这里的工作模式与宝岛截然不同。星芒汉堡不仅注重效率,更关心员工成长。每周都有技能培训课程,台式电脑成为学习工具,他跟着视频教程学会了制作几十种特色汉堡,还能用大哥大与其他门店的同事交流经验。
第一个月发工资时,林佑安的账户里多了8000元人民币。按照当时的汇率换算,这相当于近4万台币,比他在宝岛打工半年的收入还多。他颤抖着双手给家里打电话:“爸、妈,我在厦门找到好工作了!这里的工资高,吃得也好,你们别担心!”电话那头,父母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林佑安的故事很快在宝岛传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各种渠道来到厦门,加入星芒汉堡。他们有的在门店工作,有的进入厂区,还有人利用学到的技术,回到宝岛后开起了小吃店。一位从台中来的青年在日记中写道:“在星芒汉堡,我不仅填饱了肚子,更看到了未来。原来,努力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而在星芒汉堡的总部,童诗涵看着来自厦门的报表,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这些跨越海峡的味觉传递,不仅是商业版图的扩张,更是两岸同胞交流的桥梁。当宝岛青年们拿着大哥大与家人分享在大陆的生活,当他们将学到的技术带回家乡,文化与情感的纽带,就在这一个个汉堡、一次次交流中,变得愈发紧密。
夜幕降临,厦门的星芒汉堡门店依然灯火通明。林佑安站在操作台前,熟练地制作着汉堡,看着顾客们满足的笑容,他突然觉得,自己就像一颗星星,在这片陌生又温暖的土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芒。而星芒汉堡,也将继续以美味为媒,以希望为桥,在海峡两岸书写更多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