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22日,厦门的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掠过新兴产业园区,星达信息子公司代工厂的金属大门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童浩林站在接待室的落地窗前,望着厂区内忙碌穿梭的智能运输机器人,心中盘算着新一季度的芯片产能规划。就在这时,助理匆匆赶来:“童总,华为任总到了!”
童浩林快步迎出门,只见一位身形挺拔的中年男子在随行人员簇拥下走来,目光如炬,透着历经商海沉浮的沉稳。“任叔!久仰大名!”童浩林伸手相握,感受到对方掌心的厚茧——那是无数个技术攻坚日夜留下的印记。
任正非微微一笑,眼神扫过厂区外墙悬挂的“以古鉴今,智创未来”标语:“早听说童氏在芯片领域搞出了大动静,七纳米芯片突破的消息,可是让整个科技圈都振奋了。今天我专程来讨教,这‘古为今用’的门道,究竟藏着什么玄机?”
两人步入会议室,童浩林轻点桌面,全息投影瞬间展开,泛黄的古籍影像与精密的芯片电路图交相辉映。“任叔,您看。”他调出《墨子》的虚拟书页,“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们更是古代最顶尖的技术团体。《墨经》中记载的‘端,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描述的正是物质最小单位的概念,与现代量子物理中的基本粒子理论不谋而合。”
任正非凑近细看,镜片后的目光愈发锐利:“小孔成像、杠杆原理、光学镜面研磨……这些千年前的智慧,和芯片制造的光刻、蚀刻、封装工序,确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顿了顿,“可秦国统一天下与墨家有何关联?”
童浩林嘴角扬起自信的弧度,切换至战国地图的动态模型:“战国时期,墨家弟子分散各国传授技艺。而秦国能崛起,正是因为吸纳了墨家的工程智慧。您看,都江堰的水利系统、秦首道的精准测绘、强弩箭矢的标准化生产,背后都有墨家‘百工之术’的影子。他们提出的‘法仪’思想,强调生产需遵循统一标准,这与现代工业的标准化流程不谋而合。”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唯有投影中秦军攻城的虚拟画面缓缓流转。任正非忽然轻笑:“有意思。当年秦国靠技术与制度革新横扫六国,如今我们突破芯片封锁,倒也像是一场现代‘统一战’。”他目光转向童浩林,“听说你们还参考了隋唐典籍?”
“正是!”童浩林调出《天工开物》的冶金篇章,“隋唐时期的铸镜工艺,要求镜面平整度误差‘若鉴之新开’。我们逆向解析古人的‘水磨石法’,将其量化为光刻机镜头抛光的算法模型,精度提升了30%。”他展示一段实时监控画面,车间内的光刻机正在运转,“现在每片硅晶圆的蚀刻误差,己经能控制在0.1纳米以内。”
任正非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文明基因的觉醒。不过,芯片产业是场持久战,从设计到量产,从设备到材料,每一环都充满挑战。”
童浩林点头,调出一组数据对比图:“任叔说得对。我们正在筹建‘墨工实验室’,联合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从材料学、量子物理等基础领域攻关。比如,借鉴墨家‘非攻’思想研发的量子加密算法,己经应用于新一代芯片的安全模块。”他突然想起什么,“对了,最近我们在研究秦代的‘物勒工名’制度,产品追溯体系或许能从这里找到灵感。”
窗外的天色渐暗,会议室的灯光将两人的身影拉长。任正非起身踱步,望着墙上悬挂的“墨翟”画像:“浩林,我华为正在布局5G通信网络,对高性能芯片的需求极大。你们有没有兴趣……”
“求之不得!”童浩林立刻回应,眼中燃起斗志,“任叔,我们可以成立联合实验室,共享技术成果。墨家曾说‘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或许这就是我们突破技术封锁的关键。”
临别时,任正非握住童浩林的手:“今天这场对话,让我看到了中国科技的未来。记住,芯片战场上,我们不是孤军奋战。”他转身望向厂区外的大海,暮色中,浪潮正一波波拍打着礁石,“就像当年的秦国,聚天下之智,方能成千秋霸业。”
童浩林站在原地目送车队远去,海风掀起他的衣角。远处,代工厂的霓虹灯牌亮起,“墨韵匠心”西个大字在夜空中格外醒目。他知道,这场跨越千年的智慧接力,才刚刚开始——从墨家的竹简到现代的芯片,从秦国的强弩到5G的基站,中华民族的科技基因,正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