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1日,南洋的季风掠过马六甲海峡,将咸涩的海雾吹进新加坡中央商务区。沈氏家族企业总部的90层总裁办公室内,沈知意的指尖悬停在一台银灰色设备的键盘上方——这是沈氏电子实验室历时两年研发的第一代半导体电脑,机身表面蚀刻着牡丹纹与二进制代码交织的图案,屏幕闪烁的绿色光标仿佛跳动的星芒。
"大小姐,性能测试数据出来了!"总工程师抱着厚厚一摞报告冲进来,镜片后的眼睛布满血丝却神采奕奕,"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万次,比A国IBM最新机型快37%,功耗还降低了60%!"
沈知意按下回车键,屏幕瞬间跳出复杂的三维建筑模型。六年前穿越时深植脑海的现代科技知识,此刻化作精密的电路与算法。她转头对秘书说:"通知全球新闻发布会,三天后在星宁会展中心。记得给A国驻新加坡大使发加急请柬。"
同一时刻,岛国东京的某个秘密实验室里,戴着口罩的技术员正在调试最新的半导体晶圆切割机。这台设备的核心参数表上,赫然标注着"沈氏技术授权"的字样。电话铃声突然响起,许晴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松本首相问,是否要在发布会上透露与沈氏的合作细节?"
"暂时不要。"沈知意转动着翡翠扳指,望向窗外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让他们继续保持'自主研发'的假象,这颗棋子还有更大的用处。"她挂断电话,调出全球半导体产业地图——岛国的位置被红色光圈重点标注,而新加坡与岛国之间,无数条虚拟连线正在闪烁。
三天后的新闻发布会现场,镁光灯如同白昼。当沈知意掀开覆盖在电脑上的黑绸时,A国大使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沈小姐,"他举起话筒声音发颤,"贵国的技术突破,是否涉及窃取西方知识产权?"
"大使先生不妨看看这个。"沈知意轻点遥控器,大屏幕上播放出实验室的监控录像:从硅片提纯到集成电路焊接,每一个环节都清晰记录着科研人员的原创过程。画面最后,出现了二十三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名单,他们正在用自制的仪器进行材料分析。
会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BBC记者站起身提问:"沈市长,这些年轻人是否接受过西方教育?"
"他们的天赋与勤奋,就是最好的教育。"沈知意的目光扫过台下,"星宁集团为他们提供的,不过是发挥才能的平台。"她话锋一转,"倒是值得关注的是,岛国近期在半导体领域的飞跃式发展——据我所知,他们的研发团队里,有不少曾在沈氏实验室交流学习。"
这番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第二天,全球各大媒体的头条都在猜测新加坡与岛国的技术关联。A国情报部门紧急启动调查,却发现所有线索都指向看似独立的科研机构。而在岛国首相官邸,松本清和放下加密电话,对着窗外的樱花树露出微笑——沈知意早己通过许晴送来新的指令:"适时公布部分技术专利,署名改为'新日联合研发'。"
与此同时,沈氏集团的招聘启事再次引发轰动:"诚邀全球顶尖半导体人才,参与第二代集成电路电脑研发,月薪2万新币起,另享技术分红。"短短一周内,收到的简历堆满了人力资源部的档案室,其中不乏来自A国硅谷的工程师。
深夜的总裁办公室,沈知意盯着电子沙盘上跳动的数据。新加坡的人均收入突破一万五千新币,而星宁集团的股价在电脑发布会后暴涨42%。老式电报机突然发出急促的"滴滴"声,沈宁从纽约发来密电:"A国半导体协会要求与沈氏展开'技术合作'。"
她冷笑一声,对着无线电说:"告诉他们,合作可以,但必须开放北美市场准入,并且共享航空航天领域的计算技术。"挂断电话后,她走到巨大的世界地图前,用红色图钉将新加坡、岛国、港城连成三角——这是她精心布局的"亚洲半导体铁三角"。
晨光初现时,沈知意站在滨海湾畔,看着货轮载着最新生产的半导体设备驶向世界各地。那些曾被A国垄断的技术高地,如今己插满东方的旗帜。而藏在暗处的岛国这颗棋子,正按照她的谋划,继续在国际科技博弈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第一缕阳光照亮她身后的星宁集团大厦,沈知意知道,属于东方科技崛起的时代,真正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