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1日清晨,阳光透过新加坡滨海别墅的雕花窗棂,洒在沈知意书房的檀木书桌上。她身着丝绸睡袍,指尖在1970年第一代电脑的键盘上轻快跳跃,屏幕蓝光映照着她专注的面庞。一旁的无线电话突然发出蜂鸣,惊醒了趴在桌角打盹的波斯猫。
“沈小姐,霍老来电。”电话里传来熟悉的港城腔调,霍伯伯的声音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多亏你暗中相助,霍氏资产如今己突破3000亿港币!”
沈知意转动着翡翠扳指,嘴角勾起一抹轻笑:“霍伯伯客气了,当年您在偷渡一事上鼎力支持,这份情谊我始终铭记。如今港城局势微妙,还需您多费心。”她顿了顿,调出电脑上的地产数据报表,“听说最近有个叫李嘉诚的年轻人,在地产界崭露头角?”
电话那头传来爽朗的笑声:“你消息倒是灵通!这小子才35岁,就敢拿下中环地块搞高层住宅,颇有几分当年你的魄力。”霍伯伯压低声音,“不过英国佬最近对华人资本盯得紧,怕是要使绊子。”
“让他放手去做,”沈知意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沈氏金融会通过离岸公司为他提供资金支持。告诉李嘉诚,若遇到阻力,星宁集团的建筑技术随时可以共享。”她深知,在港英殖民统治下扶持本土华商,既是生意,更是与殖民者博弈的筹码。
挂断电话,沈知意打开加密频道,查看国内传来的情报。当看到“无线电话在富人阶层风靡,被戏称为‘大哥大’”的描述时,她不禁莞尔。这些来自未来的科技产物,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她立即拨通沈宁的专线:“二姐,加大无线电话的产能,重点供应港城和国内市场。定价要高,但附赠免费维护服务——让那些富人觉得物有所值。”
与此同时,港城深水埗的一处工地上,李嘉诚戴着安全帽,正与工程师讨论建筑图纸。突然,一辆黑色轿车驶入工地,来人递上一个神秘信封。打开后,他的目光瞬间被“沈氏集团合作意向书”几个烫金字吸引。“沈知意......”他喃喃念出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心跳不禁加快。作为草根出身的商人,他太清楚这个东南亚商业巨擘的支持意味着什么。
三日后,沈知意收到加急电报:李嘉诚以破纪录的价格拍下尖沙咀地块,准备建造港城第一座现代化写字楼。她嘴角上扬,在回电中写道:“告诉他,星宁集团的玻璃幕墙技术可以独家授权,前提是在楼顶预留沈氏标志。”
这一手布局很快引起了英国资本的警觉。港英政府突然宣布提高地产开发税,试图遏制华人企业扩张。沈知意却早有准备,她通过沈舒名下的食品公司,将大量资金注入慈善基金会,再以“文化交流”的名义,将资金转移到港城支持李嘉诚。
“沈市长,BBC记者想采访您关于港城地产热的看法。”秘书探进头。
沈知意整理了一下旗袍领口,对着镜头从容微笑:“资本流动本就该打破地域限制。港城作为东方明珠,需要更多像李嘉诚先生这样有远见的企业家,用创新改变城市面貌。”她的话通过无线电波传遍全球,无形之中给港英政府施加了舆论压力。
深夜,沈知意站在别墅露台上,望着远处星宁集团大厦的霓虹。老式电报机突然发出“滴滴”声,是李嘉诚发来的感谢信,末尾还附着一张设计图——未来的写字楼顶层,赫然预留了一尊武则天的微缩雕像。
海风轻拂,沈知意轻抚鬓角。她知道,在这个殖民与反殖民的较量中,商业就是最锋利的武器。从李小龙的功夫电影到李嘉诚的地产传奇,每一步棋都在瓦解殖民者的经济霸权。而那些被称为“大哥大”的无线电话,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是东方智慧与现代科技融合的见证,正悄然书写着属于华人的商业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