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月4日,京城的寒风裹着细雪掠过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内却暖意融融。沈知意身着藏青色呢子大衣,坐在会议桌前,目光扫过电子屏上跳动的数字——京城年度经济总量正式突破800亿产值,占全国比重攀升至18%。这个数字如同惊雷,让在座的国内外政要与商界巨擘纷纷放下手中的钢笔。
“沈小姐,贵国的发展速度堪称奇迹。”世界银行代表推了推金丝眼镜,“五年前京城的经济总量不过百亿元,如今竟......”
沈知意微笑着轻点遥控笔,全息投影切换成全国经济地图:“这得益于‘雁阵式发展’战略。”画面中,京城如头雁振翅,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紧随其后,“我们以京城为科技与金融中心,港城、宝岛提供国际资本与贸易网络,再通过沈氏集团的产业链将资源辐射至全国。”
会议室外,王府井大街张灯结彩。老字号绸缎庄与沈氏电子的智能商店比邻而立,玻璃橱窗内,最新款的“东方龙”微型计算机闪烁着蓝光,与不远处糖画摊的热气交织成独特的市井画卷。售货员李淑芬戴着沈氏集团定制的智能耳麦,熟练地用电子收银系统结账:“同志,您预订的星芒汉堡套餐己由无人机配送至单位,请注意查收。”
此时的顺义汽车城,自动化生产线正以每分钟一辆的速度产出新款“东方龙S2”。阿虎穿着工装,站在质量检测中心的全息大屏前,看着机械臂精准检测发动机参数。“这批车要出口到欧洲,一个螺丝都不能差!”他对着对讲机喊道,身后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全球订单——仅德国市场就预订了十万辆。
而在千里之外的杭城,阿月的纺织帝国己完成智能化升级。沈氏研发的AI设计系统能根据全球时尚趋势,在24小时内完成从设计到打样的全流程。她的办公室落地窗外,运河上货轮穿梭,满载着印有“中国制造”的高端面料驶向世界。“上个月,我们接到了巴黎时装周的独家订单。”阿月在电话里对沈知意笑道,“那些法国设计师都在问,你们的面料怎么会有丝绸的触感和纳米材料的性能?”
随着京城经济的腾飞,区域均衡发展的棋局也在稳步推进。沈知意推动建立的“京畿协同发展基金”己向西北、西南地区注入百亿资金。在甘肃敦煌,沈氏光伏产业园的蓝色光伏板在戈壁滩上绵延百里;在云南普洱,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与传统茶山相映成趣,通过沈氏电商平台,古树茶走向全球千家万户。
然而,快速发展也带来新的挑战。某天深夜,沈知意的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她盯着卫星遥感图上京津冀地区的雾霾带,眉头紧锁:“通知环保部,启动‘蓝天计划’。”她调出沈氏科技的最新研发成果,“把新加坡的空气净化技术、港城的垃圾分类经验,全部应用到京城。”
在沈知意的推动下,一场绿色革命悄然展开。京城的胡同里,智能垃圾分类箱取代了老式垃圾桶;长安街的路灯全部更换为太阳能LED灯;沈氏汽车研发的氢能源公交车开始试运行。当外国记者拍下雾霾消散后故宫角楼的照片时,配文写道:“这个古老的城市,正在用科技守护文明的底色。”
1978年春节前夕,京城举办首届国际经济博览会。展馆内,来自全球的企业争相展示合作成果:德国西门子与沈氏联合研发的高铁控制系统、日本松下参股的智能家居生产线、港城霍氏集团投资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巨大的沙盘模型——“京津冀超级城市群”规划,这个涵盖三千万人口的现代化都市圈,将由沈氏集团牵头建设。
除夕夜,沈知意登上景山之巅。脚下的京城灯火璀璨,长安街车流如织,“东方龙”汽车的尾灯连成流动的光带。堂大伯拄着拐杖站在她身旁,望着远处国贸大厦的霓虹感慨:“当年打江山,靠的是小米加步枪;如今建设国家,靠的是你们这些商界奇兵。”
沈知意望着漫天烟花,轻声道:“大伯,经济发展就像一盘棋,京城是天元,其他城市是落子。只有全盘皆活,才能走出大国崛起的气势。”她的无线电突然响起,是沈宁从新加坡发来的捷报:“大姐,全球资本市场预测,中国经济总量三年内将超越A国!”
寒风中,沈知意握紧了翡翠扳指。她知道,这场跨越地域与时代的发展浪潮,才刚刚开始。而京城的800亿产值,不过是巨龙腾飞时的第一声清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