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5月20日,新加坡星宁集团总部顶层,沈知意伫立在全景落地窗前,俯瞰着滨海湾的璀璨灯火。手中握着的二代电脑薄如杂志,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深湾区特区的卫星影像——那里,推土机正在填海造陆,起重机的钢铁臂影与远处港城的天际线遥相呼应。
"沈总,国内传来密报。"沈宁匆匆而入,将加密文件放在桌面,"深湾区特区的规划己通过审批,目标是打造'东方曼哈顿',对标港城形成辐射效应。"
沈知意轻点电脑,调出双城对比图。港城的维多利亚港与深湾区的海岸线在虚拟地图上重叠,她的指尖划过屏幕:"通知沈氏科技,把第二代电脑生产线向深湾区倾斜。还有无线电话和无线手机......"她目光转向陈列柜中锃亮的金属机身设备,"要让这些'富贵象征'成为深湾的敲门砖。"
此时的京城元帅府,堂大伯正对着深湾区规划沙盘皱眉。"知意,特区建设资金缺口巨大,港英政府又在暗中使绊子......"他将电报递给沈知意的代表,"他们想通过金融手段扰乱深湾的土地拍卖。"
沈知意的全息投影突然在室内亮起。她身着银灰色西装,身后是星宁集团的数据流:"大伯,沈氏金融己联合港城李嘉诚、霍英东成立专项基金。"画面切换成股票K线图,"我们先在国际市场做空港英政府关联企业,再用资金托底深湾的基建。"她顿了顿,"另外,我建议特区采用'前店后厂'模式,港城负责国际贸易,深湾承接制造业。"
深湾区的工地上,建设热潮如火如荼。沈氏集团捐赠的智能建筑机器人正在搭建数据中心,这些装备着二代电脑芯片的机械臂,能以毫米级精度完成线路铺设。当第一台无线电话基站在梧桐山巅竖起时,施工队长阿强兴奋地拨通了第一个测试电话:"沈总!信号满格!"
而在港城,英国殖民当局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港督史密斯盯着最新的贸易数据暴跳如雷:"深湾特区的免税政策和沈氏的技术支持,让港城的转口贸易量下降了15%!"他抓起电话,"通知汇丰银行,冻结深湾企业的海外账户!"
沈知意早有防备。她通过沈氏电子的卫星通讯系统,将二代电脑改装成加密终端,供深湾企业使用。当汇丰银行试图封锁账户时,这些企业己通过星宁集团的数字货币完成交易。"告诉他们,"沈知意对着无线电冷笑,"在数字时代,殖民主义的金融枷锁己经生锈了。"
随着深湾区的崛起,无线电话和手机迅速风靡。在深圳河畔的新兴商业区,西装革履的商人举着锃亮的金属手机谈生意,成为街头一景。某富商甚至豪掷千金,定制了镶钻版无线手机。而在沈氏科技的工厂里,工人们正加班加点生产改良款——增加汉字输入功能,更贴合国内用户需求。
1978年深秋,深湾特区首届国际招商会召开。沈知意亲自站台,身后的全息屏幕展示着令人震撼的规划:"这里将建成亚洲最大的电子产业园,沈氏集团的半导体研发中心、星芒影视的后期制作基地都将落户于此。"她举起二代电脑,"最重要的是,我们会把最先进的技术留在这里。"
港城的商界大佬们坐不住了。李嘉诚带着团队秘密造访深湾,看着自动化的港口和高速运转的数据中心,不禁感慨:"沈小姐,深湾与港城不是对手,而是双翼。"两人当场敲定合作协议——港城提供金融服务,深湾负责技术转化,共同打造"粤港澳经济圈"。
消息传回新加坡,沈知意收到了来自全球的合作邀约。但她的目光始终锁定在深湾与港城的卫星影像上。老式电报机传来堂大伯的捷报:"深湾特区GDP季度增速突破20%,港英政府己同意开放部分贸易通道!"
沈知意对着无线电轻声道:"大伯,这只是开始。当深湾的科技之光照亮珠江口,当无线通讯打破地域界限,我们要让世界知道......"她望着窗外新加坡的灯火,"东方的双子星,将重新定义全球经济版图。"
夜色中,深湾的建设灯光与港城的霓虹交相辉映,而那些象征富贵的无线电话和二代电脑,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更见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